李阿姨夫妻从武汉来上海过年。因为咳嗽就医,夫妻俩都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就诊到确诊,只花了一天,及早隔断了传播扩散可能。
在医院的李阿姨,感受着医生护士照顾病人们的忙碌。听到有个护士说一晚上只睡了一个多小时,李阿姨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她用写字板告诉医护人员:非常感谢你们……
李阿姨夫妻是本市第二第三例痊愈的患者。他们的痊愈,给了更多患者以希望——相信医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昨天上午,58岁的武汉人李阿姨和56岁的丈夫姚先生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出院。和来时乘坐专门的负压120急救车、从头防护到脚不同,医院安排了一辆商务车,把他们直接送回了家。他们是本市第二、三例痊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昨天傍晚,李阿姨在电话中讲述了从就诊到出院的全过程。
快 从就诊到确诊只花了1天
李阿姨和丈夫乘高铁从武汉到女儿在上海的家中过年,18日抵达。刚来不久,丈夫就咳嗽了,担心传染给3岁的小外孙,他到宝山区一家医院就诊。
“我们家在武汉离华南海鲜市场远着呢!那时疫情也没有报道出来的那么严峻。”李阿姨回忆,丈夫挂水后仍有热度,但没高于37.5℃,医生让他拍张CT,并叮嘱李阿姨,“情况有点可疑,你也得来隔离,戴上口罩。”
检查报告出来后,医生一看,立即打了几个电话,负压120救护车赶到,夫妻俩穿上防护服“从头包到脚”,开到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李阿姨这才知道,夫妻俩都被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就诊到确诊,只花了一天。
暖 病房里写下“感谢你们”
夫妻俩分别住进应急病房的单间。房间都是标准化的,配备各种监护设备。李阿姨说,经历过SARS时期的人难免害怕,女儿在电话中安抚她,“既然来了就安心治疗,你要相信上海的医生。”夫妻俩接受了抗病毒、抗感染及支持对症治疗。最初的两天,护士每小时都来测体温、量血压。每天3次吃药,每次4颗药;丈夫是吃6颗。李阿姨后来换了房间,换了一间没有那么多监护设施的病房,她说可能是自己“病情稳定”了。护士来量体温的时间间隔也拉长,变成2小时一次。实际上,她从发病到出院,体温始终正常,仅有咳嗽。
病房里每天都要来好几拨人,有时是医疗组专家,有时是护士。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有一个身影一直出现。那位护士的走路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变成小跑,进房间说话还喘着气。“可能是病人增多了,医生护士们越来越忙了。一天,有个护士说她一晚只睡了一个多小时,我眼泪立刻流出来了。”由于全身防护,沟通可能不畅,病房里配备写字板,病人有什么需求就往上写。李阿姨说,对这个病毒,她什么都不懂,就在板上写“非常感谢你们”。
谢 医生高度警惕早诊早治
在病房里可以用手机,和外界的联络并没有切断。除夕夜,李阿姨还打电话给女儿,“今年不能给你们烧年夜饭了,好好照顾自己!”女儿回复,“不要担心我们,我们很好!”后来,她还接到了初诊医院的一位负责人的问候来电,祝她和丈夫早日康复!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上海的医生护士,李阿姨脱口而出,“无微不至”。大到治疗方案,小到饭菜是否可口、是否睡得着,都有人一遍一遍问。“有一种错觉,我仿佛不是一个病人,而是一个客人!”
李阿姨说,多亏上海医生高度警惕、认真负责,让夫妻俩早诊早治,战胜病魔。“大约3天前,医生通知很快可以出院,我们很激动。”李阿姨说,抽血、咽拭子检测和拍片等步骤都走了两遍,经专家反复确认,昨天终于出院。后来看新闻,她才明白出院标准很严格,一定要“2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符合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才行。
出院后做啥?李阿姨笑说,女儿全家还在隔离,夫妻俩住在单独的房间,尽量少接触。他们不在的这些天,早就有人上门来消毒、整理,房间几乎焕然一新。夫妻俩也准备安心在家多休息一阵子,根据医生要求,一个月后随访。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