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解放军记者拍到胜利的红旗出现在云南边镇河口
红军记者拍摄的反“围剿”期间指战员
◆八路军1942年创刊 《晋察冀画报》
◆红军1934年8月1日出版《红星》报版面
解放军1949年进军云南时还用飞机空投报纸传单
“一份报纸,顶得上三千毛瑟(枪)。”在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岁月里,无论物质条件多么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都把新闻宣传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形成特色鲜明的办报风格和巨大影响力,是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财富”。
使红军成为铁军
红色军事报纸之始,要从90年前说起。1930年6月19日,红四军与地方武装整编为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这么大的队伍,除了有军风纪管理,更要有强大的宣传鼓动阵地,不到一个月,不定期出版的报纸《战士》问世,尽管是手刻油印,十分粗糙,但文章都很接地气,带有浓厚的战斗气息。
1931年12月,中央苏区创办报纸《红星》,地位相当于中革军委机关报,宗旨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工作(党的、战斗员群众的、地方工农的),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线和文化水平线,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红星》伴随红军南征北战,直到1935年8月长征途中因客观条件停刊,但它的伟绩是无法磨灭的。除了中央苏区,其他苏区、方面军、军团也相继办报,由于条件太差,大多数报纸只能维持不定期出版,印刷手段也是原始的石印或油印。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下属部队和军区、军分区大都办报,像原红一军团《战士报》改为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机关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于1937年10月创办的《抗敌报》,后来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即便在斗争最残酷的东北,抗联各军也创办了《抗日旬报》《救国报》等。
解放战争,各野战军创办的报纸就更为丰富。其中最典型的是三野,麾下每个军都有报纸,1949年解放上海打先锋的几个军里,20军有《前锋报》,23军有《战地》,26军有《战旗报》,27军有《胜利报》,这些报纸每时每刻都报道着胜利的喜讯,鼓舞着将士们的斗志。
“子任”写通讯
针对战时环境,我军实行全军办报原则,采取通讯员制度,把信息源下沉到基层。红军时代,《红星》编辑部才三五个人,主编仅有一个助手,重要社论和理论文章都出自中央领导人。通讯员署名的文章里,则出现罗荣桓、袁国平、彭加伦、罗瑞卿等党和军队各级领导者,毛泽东还以“子任”笔名写下总结经验的通讯故事《吉安的占领》。另以《红星》刊登的通讯作者姓名统计,连队干部和战士通讯员超过500名。
到了抗战时期,全军办报传统得到更广泛的发扬。新四军建立系统性通讯工作网,营有中心通讯组,营教导员是组长,营连干部是组员;连有基干通讯组,指导员或连长是组长。甚至每个班都有一个基干通讯员,他领导普通通讯小组,组员有进步,就能吸收为基干通讯员,著名作家冯定、汪海粟、李一氓都是从军队通讯员队伍成长起来的。正是人民军队特色的通讯员制度定型,让报纸语言克服了“学生腔”“学究气”,更合战士口味,也让各种脍炙人口故事享誉全军乃至全国。
战士的良友
残酷的敌我较量中,报纸为人民军队送去无可估量的精神动力。以《红星》为例,它有《列宁室》《军事常识》《军事测验》等专栏和文艺副刊17个,版面编排有要闻、专电、前线通讯等栏目。其中,《列宁室》专栏是指导革命理论学习,开展过“战争问题”和“巴黎公社问题”讨论。《法厅》副刊是宣传革命的法律知识,报道受军法处罚的案件,是我党我军最早的法制宣传。文艺副刊还有《山歌》《红军歌曲》等,深受红军指战员与老百姓欢迎,军民亲切地称《红星》是“大无线电台”,又被称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有力喇叭”。
抗战时期,新四军华中军区办的《战斗报》直接开辟“红匾”和“黑报”两个专栏,前者集中报道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和好人好事,后者专门批评不良倾向,刊登反面教材。这样先进与落后,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新四军名将彭雪枫说:“报纸蕴藏巨大战斗力,把报纸办好,它的作用并不比一个团、一个旅的战斗力小。”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夸赞《战士报》:“一个铅字比一颗子弹还重要!”
今天,回望那些以对党一腔忠诚的新闻先辈,坚持“为战士提供精神食粮比吃饭还重要”的理念,拿膝盖当桌子,用竹子削成尖作沾水笔,用土纸当稿纸,布口袋里装着钢板、铁笔和蜡纸,彻夜伏在床前简陋收音机旁收听抄录国内外新闻,赶着骡子驮着油墨、纸张和油印机,冒着枪林弹雨,以青春和热血书写真理!
我们必须对他们给予最崇高的敬意! 马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