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德
画竹,起始于晚唐,成熟于宋元。中国画的技法,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工笔;一类为写意。如以擅画竹名于世的郑板桥,他的竹画属于小写意;而石涛、徐文长、吴昌硕,则以大写意法画竹。工笔画常以双钩填色,层层渲染,清秀而瑰丽。大、小写意则大多不赋色,以纯水墨写出,浓淡枯湿,自然天成。
韩天衡也喜欢画竹。其早期师法吴昌硕等大师,放笔纵横,沉着痛快。而后,韩天衡在谢稚柳等老先生的指点下,追本溯源,开始师法宋元。宋元是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也是最繁荣发达的时期。皇上喜好,朝廷推崇,无论在什么画种中,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画家,鼎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坚实基础。取法宋元,继承传统,应是“取法乎上”。
宋人画竹很有意思。著名成语“胸有成竹”,就是被称为“墨竹宗祖”、“湖州竹派”创始人文同(字与可、为官湖州)提出来的。他重视观察,要求对绘画对象以充分理解,主张做到心中有“竹”,方可下笔。故他的竹画构图精心,枝竿自然活泼,竹叶向背分明,生动有姿,堪称典范。而后的石涛等人画竹,则完全不同,不求形似,纵笔挥洒,竭尽笔情墨趣。按郑板桥的说法是“石涛画竹,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郑板桥画竹则自称:“未画之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可见他与文同完全相反,是“胸中无竹”派。其实依我看,无论胸中有竹或胸中无竹,有一点则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师法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目的是要表现作者心中之竹,艺术之竹,而不仅仅是众人眼中之竹。
韩天衡画竹,自成一格,独立匠心,别有情趣。他的竹画在构图上,基本宗法宋元。往往不求完整的几竿竹,而是取其最精彩的局部,即枝梢部分。喜以S形或C形的弧线作主枝竿,从上而下,再调整方向,向上或向左向右,发出旁枝叶片。这种图式在现代竹画中很少见。而后,无论发枝杈,撇竹叶,他都调动肩、臂、肘、腕之力,八面出锋,自如挥洒。这一点与郑板桥画竹,只调动腕力立竿写叶是完全不同。不过,郑板桥也的确聪明,画不够诗文凑。凭借深厚的文学修养,每作一画必题诗文于上,把诗书画完美融合,可谓登峰造极,后人难以企及。
或许郑板桥影响太广,当下大部分的竹画,还是被他的图式和水墨技法所囿。韩天衡努力打破这个格局,他的大部分竹画,都是彩色的兼工带写,有别于古人,也有别于他人。他画竹,先施淡色,用写意笔法画出枝叶,叠缀相间,背向分明,逐层渲染,叶尖略赋以淡黄,渐变自然而绚丽。他的竹画,也不以常见的兰、石相配,而常常画上一、二只他自己“孵”出来的“韩鸟”。读他的竹画,对照板桥之类的竹画,倒也别有滋味,谐趣盎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