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从国外乘坐飞机回沪的一对老夫妻,相继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双双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奇怪的是,两人CT影像和血常规值完全不同:一个白细胞升高,双肺均有磨玻璃改变;另一个淋巴细胞数下降,仅一侧肺有一点点渗出。这给接诊医生的判断出了难题。
病毒“狡猾”担子很重
询问这两位患者会发现,两人都没有武汉暴露史,也没有接触过确诊病人,市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张旻根据临床经验判断,“一锤定音”,仍然认定两人均属于疑似病例,收入隔离病房。很快,疾控部门的病毒核酸检测报告来了:均为阳性。
“越来越多的疑似患者,并没有明确的湖北接触史,但他们属于流动人员,或许只是坐了趟飞机、乘了趟车……”张旻说,她建议所有外地回沪的人,都要自觉进行隔离,千万不要因为要复工了就来到医院检测,看似“求个安心”,其实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感染风险。
张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很“狡猾”,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样,影像学表现不一样,甚至连血相也不一样,有的还合并了细菌感染,有的甚至毫无症状。再加上本来冬季就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这种形势下,排查疑似病人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不过度检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又不遗漏疑似患者、防止传染源扩散,都给医生的预判增加了难度。
“好在,国家正在不断根据现状动态出台诊疗规范,医院流程的优化、检验影像设备的更新,都为排查提供了有力保障。”张旻说,如果医生们有疑问,都会来请示,由她负责最后的“终审”,一些二级医院的呼吸科也会请她为病例定夺。张旻笑说,她是医院的“最后一道防线”,身上的担子很重,凌晨两三点收到求助消息也是常有的事。
门诊全面开诊后,她接诊了一位江西来沪的肺部感染患者,在当地治疗中突发失明,张旻详细问诊检查后为他确定了治疗方案。这位患者还挂了眼科的号,张旻考虑到非常时期,“肺部感染”这个刺眼的词很可能会给其他科室的人员带来困扰,而且这个患者的失明与用药和原发病是否有关联也要和眼科医生更好沟通,但这名患者的电话又打不通,情急之下,她主动联系眼科,告知这名患者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并沟通治疗方案,用专业精神消除了其他科室的顾虑。“张医生没有抛弃我,她的医术医德都让我敬佩!”事后,患者非常感动。
守护生命 无论西东
市一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已随副院长郑军华一同前往武汉金银潭医院支援,张旻是周新的学生。20多年前,她刚进医院,周新还是呼吸科主任。后来,周新担任了她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日常工作中更是言传身教。“在科室,周老师总是身先士卒,有任何事第一个往前冲;对病人,他态度好,总是以帮病人解决问题为目标。”
小年夜,组建医疗队支援湖北的通知一来,张旻马上报名,可周新立即拦下了她。“你孩子还小,科室里也要运转,我没有负担,我去。”导师上了前线,周旻守护后方,并做好随时支援定点医院的准备。她说,尽管很忙,也依然与导师保持联络,除了帮他尽量分摊一些后方可以完成的任务,还要与前方医疗队探讨交流,不断寻找更好的救治方案。
17年前,张旻曾在上海传染病总院全程参与SARS救治任务;同一时刻,周新作为专家组成员来查房,并负责上海的疑似排查患者;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袭,师徒两人再次应战,尽管身处两地,但她说,“不管身在何地,我们始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都为了同一场战役的胜利!”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