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听,这个春天最美逆行者的声音
第4/5版:要闻 2020-03-04
他们是上海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他们也有开心与难过——

听,这个春天最美逆行者的声音

吴婷婷为金银潭医院北四病区17床老人剃胡须

郑永华与“三无”重症病人涂大妈, 这是他所在的病区第一批接手的重症病人之一

张琴琳在武汉前线过了一个特别的“战场生日”

他们,是我们的牵挂,更是我们的骄傲。他们,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又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与我们一样,面对未知的风险,他们会紧张,会疲惫,会难过,会哭泣;同时,在一次次战胜病魔、拯救生命的努力中,他们有欣慰,有自豪,在喜极而泣的泪水中,他们愈发强大起来,用充满斗志的坚定信念去迎接推开病区隔离门的那一瞬。

他们是最真实的人。他们,就是前赴后继从上海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开心与难过,是这个春天的真实记录。

普陀区中心医院护士张琴琳

眼泪让我们积蓄更多力量

最开心

过了个“战场”生日会

卡通蛋糕、动听的生日歌……2月18日晚,走进驻地酒店,这一幕让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普陀区中心医院张琴琳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天是她的25岁生日,也是她驰援武汉的第21天,同事们的这个行动,给了张琴琳巨大的惊喜。

当天早上起来,张琴琳跟往常一样,做好岗前准备就匆匆上岗了,在她心里,生日年年都有,可是病房的病人都是以性命相托,在等待着她。

恰逢轮休的其他几位队友,却趁她上班后忙碌了起来。爷爷辈的带队“家长”王雄彪主任说,25岁的年纪在他看来还是个孩子,在前线过生日,身边没有亲人没有家宴,但不能没有蛋糕和祝福。王主任找了好多家蛋糕房,终于寻觅到了漂亮的生日蛋糕,队友们还精心准备了寿星头饰,然后一起等待下班晚归的张琴琳,要给她一个惊喜。

晚上9时,忙碌了一天的张琴琳做好消毒收尾工作,脱下防护服,拿出手机,看到来自家人、朋友、远在上海的同事们的热情祝福,更收到了来自医院领导、工会、团委和护士长的关心问候。原来有这么多人记得自己的生日,张琴琳说,她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笑出了泪花”。

回到驻地酒店,队友们的精心准备更让她感动万分。在大家的掌声中,张琴琳许下愿望,挥动手掌熄灭蜡烛。她说:我的生日愿望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早点平安回家,跟家人团聚。这个生日我过得很甜很圆满,感谢所有关心牵挂我们的人,我们在前线很好,大家放心。

最难过

坚强的他还是走了

说起遇到的最难过的事,张琴琳的嗓音低沉了下来:“虽然我们竭尽了努力,但生命有时候很脆弱。”

张琴琳回忆说,他们到医院来接管的第一个危重病人,病情很重,对治疗和康复几乎绝望,“我们每一个当班的人,都会抽出时间来专门用于跟他聊天打气,每天跟他说一说外面世界的美好,家人的期盼,告诉他要相信医生、相信自己。”张琴琳表示,在医护人员的坚持下,病人一天天坚强起来,开始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各项指标也慢慢好转,大家都很为他开心,认为总有一天他会康复出院。

“但是病情的突然恶化,让他在跟病毒抗争一个月后,还是离开了人世。那段时间只要想起他,想起他充满期待的眼神,每一个人都忍不住落泪。”张琴琳坚定地说,为了不再有更多的病人离开,我们必须更努力,更坚持。“眼泪不是让我们脆弱,而是让我们积蓄更多坚守的力量!”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奉贤区中心医院急症副护士长王海红

最开心是成为“爱的信使”

最开心

传递“动听情话”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奉贤中心医院急症副护士长王海红前去支援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她的岗位是ICU重症监护室病房,一周工作6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她们是护士,也是护理员、清洁工,从照顾病患到打扫卫生,她们需要应对一切问题。

工作非常辛苦,一天忙下来浑身湿透。不过还是有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她的好人缘,许多病人都和她成为了朋友。

其中有一对夫妻和她关系最好,大叔是一位退役军人,是王海红照顾的病患,病情稳定后就喜欢和她聊天。大叔说自己和太太原本准备迎接儿子过年,去市场逛了一圈买年货,回家第二天就发病了,一度情况危急双双送入了ICU。

在上海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夫妻俩的情况都逐渐稳定。一天,大叔向王海红提了一个请求:“我老婆在15床,不知道她怎样了,能不能帮我去看看她?”王海红一口答应了,虽然之前大叔还在责怪都是老伴非要去出门才会得病,但他此刻最挂念的还是妻子。

于是王海红就成为了他们的信使,每天帮他们互报平安传话。基本都是:“你好好吃饭啊,多吃点”“要听医生护士的话啊”“我现在感觉好多了,你也要加油”之类。但王海红觉得,此时这些平凡的嘱咐,就是人间最动听的情话。

如今大叔已经康复出院了,而他的妻子也正在好转。每当王海红累得不行,只要想到他们,嘴角就会扬起微笑。

最难过

看她眼泪滑落

在上海,王海红是一名急症室护士,每天都在面对生离死别,但在这里,还是有一件事让她非常难过,甚至一提到就会落泪。

三十出头的小丽是个清秀漂亮的姑娘。刚送来时情况很不好,王海红在照护她时,戴着呼吸机的小丽经常竖起大拇指点赞,这是她唯一能够表达感谢的方式。王海红也给她回赞,告诉她:“我们一起加油,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治疗,小丽的情况有所好转,已经可以起身说话了,有一天早上吵着要吃桔子,王海红就说明天给你带一个来。第二天,当她带着桔子来到病房,看到的却是一张浮肿的脸,小丽病情突然加重正在接受抢救,只一天时间脸就浮肿到都认不出来了。王海红悄悄把桔子放在小丽床头,为她擦拭额头的汗水,多希望她能和平时一样,再竖起拇指,但此时小丽已经没了力气,只看见一滴眼泪从她的眼角滑落。

两天后,小丽走了,王海红哭成了泪人。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接受不了这么年轻的生命在她眼前消失。擦干眼泪,王海红又投入到工作中,她发誓要照顾好他们,不让小丽的悲剧再次发生。好在随着医疗手段越发成熟,ICU病房救治成功的概率越来越高。

在武汉的一个多月,经历大喜大悲,王海红觉得,这些都是激励她继续战斗的动力。灾难无情,生命脆弱,但此刻所见证的,是人们在生死关头迸发出的勇气、善良、坚韧与无私,她将永远铭记在心。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郑永华

因同事感动,为希望坚守

最难过

同行护士过劳病发

2月21日晚上11点多,金银潭医院北二病区里很安静。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金山区亭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郑永华身边的对讲机突然响了。“我以为是病人有紧急情况,结果是值班护士病了。”

还没到办公室,郑永华就听到了护士因为疼痛发出的叫声。“当时她疼得直叫,站着、坐着、躺着都不行。”情况紧急,却不能忽视任何传染的风险。在问清护士工作的所属区域后,郑永华第一时间询问病情,“她说去年体检的时候查出过肾结石,经过简单查体,我判断是因为结石引起的肾绞痛。”

发病的是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肿瘤科护士朱敏,经过B超检查,确认是肾结石。“肾结石平时要多喝水,但为了避免上厕所,很多医护人员都长时间不喝水,加上工作强度大,特别容易病发。她在休息室挂好水都已经早上5点了,却还说要回到岗位上,因为她的上班时间是到早上8点,怕里面只有一个护士活干不完。”听朱敏这么说,郑永华感动之余心里却很不是滋味,“第二天我们就开会,对工作机制进行了调整,护士值班时间不超过4-6小时一班,保证大家的休息时间,才能更好地工作。”

最开心

“三无”重症病人活下来了

刚到武汉没几天,郑永华所在病区收治了一名“三无病人”:无姓名、无病历、无家属。“可能是因为在送医院途中的慌乱引起的,病人送过来了,相关信息却转到其他医院去了,”郑永华回忆说,由于病患情况严重,一入院就上了呼吸机,无法说话,无法沟通,“除了有个床位号,其他信息一片空白。”

先救人,这不容置疑。经过几天的救治,这位“三无”重症病人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入院的四天后,郑永华得知这位大妈姓涂,68岁,也终于联系上了她的家属。“后来我们才收到了病人的病历信息,补上了病史。”

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涂大妈的病情日益好转。郑永华说,这件事让他感到开心的,不仅仅是“三无”重症病人慢慢恢复,并和家人取得联系,更重要的是,涂大妈给了大家信心,“因为很多原因,我们刚来接手的第一批重症病人死亡率非常高,涂大妈活下来了,非常不容易。”

在武汉的第39天,郑永华说,医院里的病人明显少了,病患死亡率锐减,方舱医院开始关了,希望就在不远处了。“我们应该会坚持到最后,月底应该就能看到希望了。”

本报记者 毛丽君

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言

离别有悲伤,也有欢喜

最难过

两天“送走”三人

回忆起这件事,到武汉已经一个多月的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言用了“悲伤”两个字。2月9日、10日,在她负责护理的病区,三位重症病人相继离世。“这边还在抢救,那边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来不及反应。”金银潭医院南二病区20床、22床两位老爷爷是张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点点加重,最后同一天不治身亡;没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进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

恐惧,是因为刚到病区,对新冠肺炎不了解,没想到病情发展如此凶险;无力,是因为在与病患的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求生欲”,却最终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帮老爷爷用微信和他们熟识的外界医生朋友联系的画面,一点点打字,拍下目前的用药和使用的仪器。”虽然心里知道,金银潭已是新冠肺炎治愈率比较高的医疗机构了,但张言说,她非常理解他们希望向外界的求援能得到回馈的渴求。

有时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我们接手的时候,两位老爷爷基本已经不能自理,平日个人护理、打开水、喂饭都是我们在负责,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你知道,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遗体会直接送往殡仪馆,家人都无法好好送别。”张言的声音里透着沉重。

最开心

收到特别礼物

另一种离别,却让张言振奋且期待,她说这是“浴火重生”。

张言会留意到沈俊毅,是因为在众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轻却明显消沉。“他是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进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一直高热39.5℃以上,只能强行药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皱眉寡欢的样子,我们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几周时间里,张言和同事们一有空就会跑到沈俊毅身边,陪他聊聊天,一起给他加油鼓劲,叮嘱他认真吃药……“看着他一天天好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慢慢地开始和我们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汉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种子一点点发芽并茁壮成长着。”

2月14日,情人节,沈俊毅出院了。这天张言不在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特地联系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传达这个喜讯,看着他微信里一字一句报平安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张言说,沈俊毅是她在武汉第一个全程护理治愈出院的病患,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时,自己心里非常振奋,“他说明年欢迎我们再到武汉,他给我们当导游!”

本报记者 毛丽君

松江区泗泾医院心内科护士长刘双园

真诚打动“不会说话”的老人

最难过

患者说怕接不到家人电话

刘双园是松江区泗泾医院心内科护士长,从1月28日抵达武汉至今,她已经在武汉三院隔离病房工作一个多月了,负责照顾十多个病人。

2月1日,刘双园上了来到武汉后的第一个夜班。4小时一班,提前一个小时到岗准备。一些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隔离病房内没有家属、没有护工,喂饭、倒水、擦身体……所有一切都由护士照顾。

凌晨三点的武汉灯火通明,大街上空无一人。这天夜里,有位年迈的患者竟还醒着,让刘双园帮忙手机充电。她接过一看,发现手机电量是满格。“您手机电是满的,不用充。”刘双园好意提醒道。但这位患者却说:“你还是充着吧,我怕家里打电话来接不上。”

老人的话让刘双园鼻子有些酸,原本沉重的心更不是滋味,此时,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在那一刻,她很想呼吁,家属的关心和鼓励就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哪怕一通电话也好,让他们知晓自己没有被抛弃。与此同时,刘双园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心尽力把患者照顾好。

最开心

“不会说话”的老人开口了

“刘护士,帮我热下饭菜。”“刘护士,帮我打点热水。“刘护士,帮我换下尿布好吗?”……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忙碌的工作就在患者亲切的召唤中开始。刘双园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尽管衣服已经记不起湿了多少次、下班后脸颊和耳际痛得不敢触碰,但令她感动的是,短短几日,病房内素昧平生的患者已记住了她的名字,并对“大老远从上海来的医疗队”称赞不已。

2月17日,上班接班时同事特别交代刘双园,今天她分管的床位上有一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不会说话,要特别关心。刘双园一有空就去老人床边巡视。刚开始老人并无异常,后来再去时,发现老人显得有些烦躁,不停地拉裤子,发现他原来是解便了。

刘双园和同事没多说什么,默默将老人的脏裤子脱下,准备帮他擦洗时,邻床患者感动不已,说要拍下这感人一幕。涉及到患者隐私,刘双园立即拒绝了,对方听到解释后放下手机,竖起来大拇指说:“你们太不容易了!武汉人民感谢你们!”这一天,刘双园和同事隔段时间就去关心他,但直至下班,老人都不曾回应。

第二天早班,刘双园又第一时间就来到那位老人的床边,“老伯伯,肚子饿不饿?要不要喝水?”刘双园关心地问道。没想到,老人竟然说:“我不喝!”

短短的三个字让刘双园惊讶不已,原来这老伯伯会说话啊!病房里的其他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说:“肯定是你们的真诚感动了他,让他敞开了心扉。”如今,老人每天都会主动和医护人员聊些家常里短。

在日记里,刘双园这样写道:“不管这次任务多么的累,多么的艰难,当看到在我们的努力下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一个个治愈出院,我感受到了很强的使命感。我坚信,胜利快来了。”

本报记者 杨洁

杨浦区控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明利

同行的离去与归来牵动我心

最难过

听到同行噩耗

今年春节本应是控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明利结束两年援摩洛哥工作后在家度过的第一个春节,然而,听说上海组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他毅然决然退掉陪母亲一起回山东老家的机票,马上报名参加。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有多危险,每个医疗队员都很清楚,与大家一样,刘明利也做好了可能感染的思想准备。“说实话,不可能不紧张,飞机一降落,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又拿出一只口罩,戴在了原本的口罩外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勇气更可贵。在武汉第三医院的次危重症病房,在与死神一次次的搏斗中,刘明利失败过,但成功的次数更多。

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工作,他说,其中最难过的时候就是听到同行因感染而去世的消息。虽然,这些医护人员的名字都很陌生,但是,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同袍齐心,感同身受的痛,最难熬。不过,最沉重的时刻似乎正在过去:治疗方案越来越成熟,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大家的信心越来越足。半个月前刚在武汉度过36岁本命年生日的刘明利相信,齐心抗疫,是赶走厄运的最好武器。

最开心

搭班医生治愈

“今天第一天上班,很累,别和我说话。”看到消失了一阵子的搭班医生小艾突然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条信息,刘明利恍然大悟:“艾医生一定是被感染过了。”他赶紧给小艾发了一条微信,果然:艾医生刚刚结束隔离,顾不上休息,就回到了一线重新参战。第二天,两人碰巧是同一个班头,“重生”后的第一次相逢,穿着防护服的他们很有默契地互相碰了一下胳膊肘,代替握手或者击掌作为特殊时期的庆祝方式。刘明利真挚地说,艾医生痊愈是这段时间最大的喜讯。

小艾是和刘明利搭班的第一个当地医生。在他的帮助下,刘明利迅速进入角色。虽然两人搭班的时间仅有短短一周,却一起度过了许多危急时刻,特别是刘明利上的第一个夜班,当天收治了三个危重病人,还有一名病人死亡。

刘明利怎么也没想到,艾医生竟然感染了。幸好,再见面的时候,小艾又是健健康康的了:“春天并不遥远……”

本报记者 孙云

长宁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负责人杨道良

最不愿医者受到心理折磨

最难过

女护士患上心理疾病

杨道良是长宁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负责人,已经在武汉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工作了一周多时间。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医护人员受到心理折磨。

3日晚上,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天下午,有一名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女护士经朋友介绍,拨打了他的电话做心理咨询。这位女护士患了PDSD(创伤后应激障碍),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常常做噩梦,不愿和同事多交流,对患者没有被抢救过来感到自责。杨道良听了后很难过。

他告诉女护士,要找到一个很好的联接,要多锻炼身体,经常和家里人聊天倾诉,不能把事情老放在心底,他还专门配好药,托人带给她。女护士咨询完后也通过朋友表示心里舒服一些了,让朋友转达了感谢之意。

最开心

增加了方舱凝聚力

除了针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给予治疗帮助外,他还帮助方舱医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利用支部的力量增加凝聚力,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学会了自我管理,并且招募志愿者,鼓励大家捐献血浆。这也是最让他感到开心的一件事。“有的病人出院后就会说,在这几天里,临时党支部给他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杨道良还写了一段题为《爱的延续——致无偿献血的舱友们》的小诗:“您不是战士,却有着勇士的豪情,您不是白衣天使,却可抢救许多危重生命。”

自3月1日倡议发出以来,已经有十几位患者签署捐献意向书,“当听到有很多患者康复后打电话来愿意捐血浆时,觉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杨道良在电话那头认真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屠瑜

静安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吴婷婷

有苦也有乐,乐在其中

最开心

病人变成“帅爷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四病区17床老人,原来病情比较危重,经过上海医护人员一周精心医护,情况较之前有了很大好转。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吴婷婷所在的“静安3人组”是1月27日大年初三的晚上跟随上海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的。这天,吴婷婷和同事陈雅娟一早上班时特地从住所带了一把剃须刀。做完早晨的治疗后,他们就携带“家伙”来到病房为17床剃胡须,“虽然是第一次剃胡须,但这和手术前‘备皮’差不多,所以操作还算顺利。在我们的努力下,爷爷脸上变得好干净,成了一个‘帅爷爷’”。吴婷婷告诉记者,那一刻,她的心里最开心了,这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成果啊!

吴婷婷还注意到:“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17床跷起了左手大拇指!”

最难过

做孙女我不称职

看着不少病人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吴婷婷很开心,但一想起自己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她又有些难受,“本来过年可以去看他们的,结果没能如愿,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到他们了。”吴婷婷说,“那天终于和他们通了视频,忍不住哭了……”

为了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吴婷婷情愿做个不称职的孙女,“等到凯旋的这一刻,我就能去看望爷爷奶奶了!”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市第七人民医院护士长李冬梅

颁发更多生命的“奖状”

最开心

颁发生命的“奖状”

1月24日大年夜晚上赶赴武汉,今天是第七人民医院护士长李冬梅驰援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病区的第40天。“随着方舱医院、综合性医院等救治渠道增加,对病人应收尽收,我所在的北三病区,重症病人越来越少。”李冬梅告诉记者,昨天仅5名病人,工作节奏明显放缓。

说到最开心的事,李冬梅回忆,“一天,我为治愈的病人送去出院小结。一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接到小结后像孩子般欣喜若狂,高兴地说‘这是给我生命的奖状!’他还给病友们鼓劲:‘加油,你们也会收到这张奖状的!’”所有人沉浸在一片欢乐中。另外一名老教授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己住院后,最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过年时候他和女儿、女婿一家人团聚,入院后一直惴惴不安,生怕连累家人。当他得知家人检测后平安无事时,放心的表情让人记忆犹新。”

最难过

80后夫妻生死相隔

在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是和生命赛跑的节奏。但是在生死的搏斗中,也有病人不幸抢救无效去世。说到最难过的事时,李冬梅想起了一名“80后”女患者,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还在幼儿园,夫妻十分恩爱。在她患病期间,虽不能相见,但丈夫经常送来燕窝、新鲜的草莓、尿布等,盼着她早点治愈回家。但最终妻子年轻的生命还是被病魔夺走。

“看着她孤单地离开人世,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生命的最后守护者。”重症监护室没有护工,所有的最后工作都由护士完成,他们为死者消毒送行,将他们的手机仔细消毒后,交还家人给他们留下最后的念想。

本报记者 宋宁华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