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上汽荣威首配“杀毒”健康舱 沪上元月车市寒意凛然 林肯领航员升级巅峰体验 蔚来牵手合肥 合而未必能肥 疫情下中国车企的“危”与“机”
第23版:汽车周刊 2020-03-04

疫情下中国车企的“危”与“机”

刚跨入2020年,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大疫席卷全国,各行各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以及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自然首当其冲。虽然疫情为中国汽车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但也不乏机遇。

短期冲击强烈

此次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归为三方面:一是全国汽车生产企业停产,延迟复工已成常态,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二是经销商、4S店营销活动难以开展,团购等聚集性活动被迫取消;三是居民短期收入下降,影响正常的购车和换车需求,让原本低迷的中国车市雪上加霜。

受疫情影响,汽车销量降幅明显,带来经济损失巨大。以北京奔驰为例,延迟复工一天日损4亿。以东风汽车集团公布的最新营收情况来算,停工一天将损失营收15亿之多。再放眼至全国汽车制造业,日均营收更是高达200多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营业总收入为80846.7亿元,利润总额为5086.8亿元。虽然要计算整个汽车制造行业的总体经济损失要复杂的多,不过从全国疫情信息图上能够直观地看到,疫情较为严重的湖北(东风集团)、浙江(吉利汽车)、广东(广汽集团)等地,再加之北京(北汽集团)、上海(上汽集团)两地,五个汽车生产基地的五大汽车集团/公司的汽车营收占全国的比例达到了1/3。

另外,东北地区、川渝地区虽说疫情不太严重,但两地工业复工复产也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一汽集团,由于受到湖北地区供应商停工停产的影响,对其自身的复产也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从湖北到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因疫情遭遇的生存困境正日益凸显,预计零部件企业受损最高达20亿元。

综合考量各类因素,2月国内乘用车销量降幅将超过70%,3月随着各地生产生活逐渐恢复,降幅将略有收窄,为28%左右,并影响整个上半年。汽车产业链上很多企业的业绩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更不用说那些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更是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开启“复工模式”

近日,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序推动重点行业复工复产。汽车行业积极响应,纷纷迎来“复工潮”。2月10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复工,成为国内率先复工的第一家车企,国产Model 3的交付工作也陆续恢复。2月17日,东风日产、东风启辰、东风英菲尼迪、东风柳汽等东风集团的异地子公司复工;在此前后,一汽、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吉利、奇瑞、比亚迪……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启“复工模式”,目前行业复工率已超过75%。

然而由于受疫情防控影响及产业上下链供应不足、物流不稳定等问题,一些车企即便复工,还不能进入正常生产状态,而是渐进式复产。而位于疫区的车企,更是难上加难。而湖北省内的汽车工厂均无法正常复产,凡是产自于湖北省的零部件都无法正常供应。如此一来,更多主流车企的零部件短缺和大范围的工厂停工将是大概率事件。

不止在汽车生产环节,产业链下游的4S店复工时间也一再延迟。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对60家汽车经销商集团共计3997家4S店的复工情况调查显示,截至目前综合复工率仅有15%左右。这充分说明,在当前严峻形势下,车企要全面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状态尚需时日,如何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销售,是对车企们运营和实力的考验。

危机中有契机

虽然疫情冲击当下车市,但危中有机。在疫情期,消费者对公共交通出行(包括网约车)存在一定恐惧心理,私家车成了出行最优先选择。疫情结束后,可能会出现集中购车,带动部分月份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同时,消费者对车辆的消毒及过滤等方面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搭载有PM2.5过滤装置、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车型将更受用户青睐。预计疫情后,车型健康相关配置的装备率将大幅提升,成为未来车市的新卖点。

疫情发生期间,以线上体验为核心的新零售模式迎来发展机遇。疫情正在倒逼传统的汽车制造业把更多的业务拿到“线上”来做。截至目前,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江淮汽车、神龙汽车、沃尔沃、奇瑞星途等多家车企已开启线上营销模式,从VR看车、直播说车,到在线选车、上门试乘试驾,可谓各出奇招。这些线上营销方式的大规模推行,将成为传统汽车营销模式的转折点,成为今后车市新商业模式。

另外,疫情也将促使车企结合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发智能网联汽车产品。

从长期看,疫情不会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长期向好的发展步伐,车市增长依旧可期。对于广大车企而言,如何顺势而为、化挑战为机遇无疑是要进一步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雍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