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的奔跑,上马跑出了上海节拍,见证了城市变迁,更映衬出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之路。24年一路跑来,白金标的背后,上马还有许多故事值得铭记……
开跑
作为上马赛事的初创者之一,原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依然记得24年前的那个早晨。
那是一个上海深秋的清晨,阳光并不强烈,气温和煦适宜。1996年9月28日,第一届上海(浦东)国际市民马拉松大会举行。和曾经上海办过的五一长跑、冬令长跑比赛不同,那是上海第一次有了冠名马拉松的国际赛事。
李伟听记得,第一届上马与旅游渊源颇深——作为那一年黄浦旅游节的开幕活动之一,首届上马精心策划了路线——从人民广场跑上南浦大桥,最终抵
达东方明珠广场,赛道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上海标志景点。24年以来,通过上马的转播镜头,世界感受到了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上马也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最好招牌。
李伟听记得,首届上马的创办也源于前一年《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之后数年,上马一直作为上海全年健身节的开幕重头活动。从一开始组织参赛,到如今一票难求;从一开始自娱自乐,到如今各类锣鼓、乐队助威队在街边加油,在李伟听眼中,马拉松这项大众体育也成了展示上海全民健身风貌、展现海派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记录
在东浩兰生赛事公司总经理周瑾的笔记里,记录了上马的许多个“第一次”。犹如一个孩童的成长记录,这些年,一次次变化的背后,是上马始终追求卓越、与世界顶级赛事对标的励志雄心。
2014年,是东浩兰生赛事公司接手上马的第一年。报名难,曾是上马遭遇的一道坎,这一年上马首次实行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报名的“双屏”线上渠道,免去跑者线下排队之苦,也开了国内马拉松赛事之先河。开报当天,两个项目总计1.8万个参赛名额,竟然引来230多万人次报名。而从次年开始,上马首次采用预报名加抽签的模式,正式对标国际顶级马拉松报名方式。
2016年,弱冠之年的上马,首次推出慈善跑名额。视障跑者首次获得与普通跑者一样的参赛资格——将更多有心起跑的人迎入赛道,让体育的魅力越过藩篱,上马成为自强不息的理由。次年,上马还第一次特别辟出方阵,把坐着轮椅、行动不便人群迎入参赛队伍。
2017年,上马正式跑进全马时代。在上马赛事体系日渐完备的时刻,上马首次取消半程马拉松项目,对标国际大满贯马拉松赛事,给予不同程度跑者不同的赛事体验。而将赛道延伸至上海体育场场内,鼓励亲友团在看台上为选手加油助威,也是从2017年开始的。
冰块
上马成为中国第一个白金标赛事,实力体现在哪儿?跑者的感受最直观。
“细致到每一块冰块上!”这是李芷萱对于2019上海国际马拉松的美好记忆。作为中国女子马拉松第一人,李芷萱的马拉松参赛处女秀就是在上马,对于上马,她有着别样情结。
李芷萱口中的冰块是去年11月上马应对高温(当天26℃)一系列保障新举措之一。“有冰站那段正好是坡道,手持冰块跑步感觉就像充上电一样。”而包裹得严严实实,轻便好拿不漏水的冰块包也让李芷萱对上马的细致赛事保障有了更深感触。
小小一块冰,只是“冰山”一角。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全面升级,是上马组织保障工作每个环节的真实写照。
周瑾坦言:“能够入选白金标,说明世界看到了中国举办马拉松的水平。”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