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时期的心理援助”第一期活动直播现场,两位主讲嘉宾徐一峰(中)、陈俊(右) 本报记者 徐易飞 摄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新民晚报社 协办单位: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健康促进中心、市科普事业中心、新民晚报民生新闻中心
扫二维码 回看直播
管不住手刷新闻,越刷心情越烦躁;怀疑出门有病毒,消毒、洗手停不下来;家有神兽不上学,心情焦虑又无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关键阶段,大众的心理也随疫情发展发生“波动”。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新民健康大讲堂暨新民科学咖啡馆特别专场“抗疫时期的心理援助”系列大直播活动之一“疫”来“疫”去上,沪上心理大咖和上海市民“云谈心”:除了疫情防治工作不能松懈,还要警惕抗疫中的心理“拦路虎”。
“战胜疫情,信心很重要。心有愿景,明天更美好。”
任何人都可能情绪出“故障”
当疫情打破平静的生活,情绪问题其实悄然“缠”上每个人。“不光是一线抗疫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任何人都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疫情发生时,也可能会延续到疫情结束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徐一峰说,轻者因为久宅在家憋闷烦躁,重者因为身在疫区而陷入悲伤、焦虑、恐惧的情绪。“这些情绪本身不是坏现象,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可能会患上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情绪病。”
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2/3参加救治的医护人员都有情绪问题;4年后,仍有40%的非典幸存者有抑郁、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这就提醒我们,心理援助应该从现在重视起来,而不能等到疫情过去。”不过,徐一峰也表示,近年来,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需求在日益增长,而心理援助也逐步参与到重大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早在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第一份心理援助文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开始联合心理专业人员开展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指南和通知。
主动适应比被动接受更好
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变化,从一开始的防治,到现在中期的继续防控、复工、复学。“疫情之下的新生活打破了常态,也影响了人体的生物节律,必然会带来一些不适。比如,全学段的在线教育,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重新适应。”徐一峰建议,面对变化,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适应。
首先,继续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同时保护别人。其次,建立一个新的日常规律,逐渐让生物节律适应变化,帮助情绪也开上“新轨道”,顺畅“运营”。再次,保持一个愉快的生活,充分利用自己的五感,用舌头品尝美味,用耳朵聆听音乐,保持运动,增加阅读。
“莫扎特的音乐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他的曲目比较简单,而且总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这和大脑皮层的某些频率一致,能刺激副交感神经。”此外,徐一峰还建议,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你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在我做医生的几十年间,遇到过三次重大疫情,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2003年非典疫情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徐一峰坚信,每一次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人们要往前看,信心很重要。“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机会。其中很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正面的态度,做到一心一意不评判。无论是吃饭、看书、运动,用全神贯注的方式做一件事,才不容易受到其他情绪的干扰。”
疫后心理重建需个性化方案
“疫情结束后的心理援助同样至关重要,尤其需要针对一线抗疫人员、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评估和干预。”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陈俊说,疫情期间,不少人都会出现短暂的急性应激障碍,表现为抑郁、恐惧、焦虑、强迫、愤怒等,而应激障碍急性期过后,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恢复期,每个人的恢复期时间长短不等。“疫后心理重建,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人群,并对其进行筛选、评估,开展分层、分类干预治疗。对普通人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帮助他进行疫后心理重建和心理舒缓,但对于高危人群,可能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个性化的评估和治疗,严重者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如果急性症状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就可能引发长期的心理危机。”陈俊特别提醒说,受疫情影响却表现得坚强的人,未必会迎来心情的“雨过天晴”,反而可能在疫情结束后陷入情绪的“深渊”。“一般来说,当外部诱因(疫情)消失,绝大多数人可以靠自身的努力,调整过来,但是,也有人一直无法走出情绪问题的困扰。有部分人会在疫情期间出现‘心理休克’现象,表现得信心十足、坚强乐观。一旦疫情过去,疫情片段会在他脑海里不断闪回,他也开始刻意回避与疫情相关的名词,警觉性增高,对光线、声音变得敏感。这时候,他很有可能就患上了PTSD。”
公民精神卫生仍需更多科普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位于宛平南路600号,上海人习惯称它“600号”。近来,“600号”成了“网红”,遇上一些好玩、好笑事,网友们总爱拿“600号”出来调侃。“从前的避而不谈,到现在的‘600号’成‘网红’,说明大家在非常时期对心理健康、精神卫生都很关注,这是好事。然而,这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人们长期以来对精神卫生的污名化,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这类似于此前新闻中曝光的对新冠肺炎感染者、隔离者的歧视。”陈俊说,其实,精神和心理疾病与很多你所熟悉的疾病一样,都有生理基础。“只不过这类疾病生在人的大脑中,而且更复杂,不光涉及大脑的变化,更有本身性格和外界因素等的影响。”
“人们的认识改变和社会文明开化程度相关。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有了更多的健康意识,才会关注心理健康。”陈俊呼吁,要化解对于精神卫生的歧视,需要更多专家、媒体的介入,开展更多相关议题的科学普及,帮助大众跨过这道神秘的“门槛”。 本报记者 马丹 见习记者 张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