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根据中宣部的部署,广大新闻工作者奔赴抗疫主战场,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报道疫情最新动态,传播疫情防控知识,书写抗疫一线感人事迹,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舆论氛围,新闻战士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去记录生死之疫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记者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新华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战场’。”新华社记者王毓国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战场采访。如今,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他和战友从北京奔赴武汉。除夕夜,新华社记者熊琦进入武汉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最早发回《重症隔离病房里的除夕夜》等现场报道。1月20日,新华社启动应急报道响应机制,随后成立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平均每天发稿200多条,推出一批“镇版刷屏”之作,鼓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万千英雄向前,向前,再向前!
疫情就是命令,一批批新闻“战士”闻令而动,毅然逆行。1月23日,澎湃新闻记者魏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荆州胸科医院重症隔离区,与患者交流;1月28日,中国妇女报记者徐旭从北京抵达武汉,倾听女医生张继先讲述及时上报疫情、团队“零感染”的故事;2月5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钟锐钧与同事从广州赶赴武汉,他们蹲守汉口医院隔离病房,抢拍一个个感人的真实瞬间……
全力以赴、尽锐出战,根据中宣部统一部署,按照中央指导组统一安排,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与当地媒体同仁并肩战斗,同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并肩作战,同舟共济,在抗击疫情中书写责任担当。
去传递显政共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一场舆论战、信心战、信息战。
在离汉通道关闭后,网络上一度盛传武汉市民生活陷入困境。人民日报社记者程远州和同事走上街头,写出《直击:离汉通道关闭第一天》,澄清不实传言;针对公众对疫情的恐慌,采访多家医院医护人员,报道治愈出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一线认知,传递理性科学的信息,为抗疫打气。
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度较为薄弱。新华社记者徐海波在1月22日采写《疫情防控别把农村漏了》予以呼吁。一周后,他踏上下乡路,深入六七个县市的乡镇村庄,到卫生院和病患家中了解情况,反映民声。
报道最真实的信息,供抗疫决策参考,是媒体职责的一部分。在中央指导组的统一部署下,中央在湖北媒体和部分湖北媒体深入武汉街道、社区、小区进行摸排,深入调查武汉市未收治隔离的“四类人员”情况。现代快报记者熊平平和顾炜到社区调查前,提前做了大量功课,找到该社区一些患者信息一一核实,深入社区与基层工作人员细聊,发现仅这个社区就有许多“四类人员”尚未得到收治或隔离,并拿到名单。黄冈市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武汉市红十字会物资分配存疑、爱心捐赠渠道不畅……媒体的报道不仅推动问题迅速解决,彰显“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导向,更体现出中央对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对不作为的零容忍态度。
去展现英雄时代
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至关重要。
不久前,一张李兰娟院士脸上深深压痕的照片刷屏网络。这张照片出自中新社记者安源之手。李院士从医院重症病房出来后脱下防护服时,疲惫的她下意识地露出微笑,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安源意识到,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节点,作为高级别专家之一,李院士的笑容意味着信心和胜利,于是连忙举起相机,抓拍了这个动人的珍贵瞬间。
临危受命组建的“强强组合”,成为长江日报此次战“疫”报道中的黄金搭档。43岁的史强和50岁的金振强第一个合作作品,是见证武汉120急救车转运患者。从1月29日接到任务开始,两人24小时跟随120急救车,多次见证入户转运重症患者,真实反映120急救人员的内心世界和职业坚守。
自1月29日起,光明日报先后派出四批共15名记者,奔赴武汉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他们发稿始终共用一个团队的名字: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报道组打造报告文学特色品牌,把抗击疫情中的中国故事讲得生动感人,增强正面宣传的可读性、吸引力。
从发布武汉观察Vlog,到上线疫情地图;从发起为最美逆行者亮灯加油的公益活动,到设立信息辟谣专栏,各新闻单位创新方式方法,发挥新媒体平台传播作用,将防控最新消息、一线感人故事、防控小贴士等制作成图文、短视频、H5等,被广泛传播。
抗击疫情战斗仍在继续。当前,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线新闻工作者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及时报道权威信息,把镜头对准一线、把笔端触及基层,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新华社记者 胡浩 赵文君 郑璐(据新华社武汉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