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剧场,凝聚人心的“聚场” 孤岛有群情 凡人亦英雄
第17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03-10

孤岛有群情 凡人亦英雄

上海出品文艺作品聚焦百姓现实生活

《特殊房客》讲述平凡却令人动容的身边故事

熬过了冬天,在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有些难忘的故事应该沐浴在阳光下,荡漾在碧波上,徘徊在和风细雨中……

先说两个故事,看看值不值得被拍成电影。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上海普陀区一家最普通的快捷酒店,就是我们常常在新闻里听到的那个“集中隔离点”,每个城市都有。一群人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成为了一座座临时“孤岛”上的“房客”。

和往常一样,一个年轻人办好“离店手续”,大家与他挥手告别后,各自回到岗位继续忙碌。可是,当负责消毒清理房间的工作人员进入那个人住过的320房间后,却被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地面、桌面、床面满是垃圾,被褥上还留有清晰的脚印,“看到这种近乎宣泄式的场面,第一感觉不是愤怒,而是寒心,真的寒心!”那一刻,服务组里的几位年轻姑娘觉得委屈至极。后来,那个人被找到了,他说,“隔离的孤独让我越来越烦躁……”工作人员没有怪他,一个人住14天是孤单的。年轻人也惭愧,他说,“今后有机会,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做个志愿者。”后来,他真的做了志愿者。

还有一位老人,家里有几位亲人被确诊,所以,她和女婿也被隔离了,一墙之隔,却不能见面。直到一天,女婿也开始发烧并被确诊,当天晚上就被紧急转往公卫中心,她听着门外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可自己却不能打开那扇门,道一声告别。透过窗子,望着渐渐远去的闪烁着的120蓝色灯光,她不知道未来等待一家人的会是怎样的结局。不停地发信息给家人,焦急地等待着回复,吃不下睡不着,就算每天收到再多亲朋好友的安慰也没有用,因为最牵挂的人,看不见摸不到……楼里有几位90后的“联络员”,和她嘘寒问暖家长里短也说说自己未来的计划。几天后,联络员收到老人的微信“能帮我买一袋奶粉吗?我要保护好自己呀。”

这个普通的“集中隔离点”发生的一切都不普通,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他们在“住”进来的前一刻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他们相邻隔壁却不认识彼此,他们难免会愤怒、会无助、会孤独,他们也学着平静、学着独处、学着接受。在不孤独的“孤岛”上,他们看到了阳光,看到了希望……所以,当上海广播电台的导演徐国春与广播新闻中心的同事们看到这些故事后,立即架构起一个个叙事框架,他们决定创作一出广播剧《特殊房客》讲述这些平凡却令人动容的故事。全剧在3月6日完成合成制作,昨天正式上线。

这只是上海一个“集中隔离点”的故事。从上海到全国,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每个窗口里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所以,战疫期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感人的故事层出不穷。文艺是创作时代前进的号角。去年有一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深受欢迎,电影以七个小故事合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集体记忆。据了解,“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也将采用这样的艺术形式,用十个故事串联起这段特殊日子的回忆,塑造抗疫一线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群像,以一个个剖面展现抗疫的全景画卷。

显然,无论是《特殊房客》里的6个故事,还是《在一起》的10个故事,相比起抗疫的日子里中国人做的一切,沧海一粟。这些作品只是一个开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开始了创作,把这段可歌可泣的日子永铸心间,记录下来。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