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舱门之内 身披微光传递希望
第6/7版:目击/新民印象 2020-03-10
本报记者现场直击公卫中心ICU负压病房

舱门之内 身披微光传递希望

医护人员在走廊上忙碌着。感应式移动门后,就是上海目前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房

医护人员身穿厚重防护服正在治疗中

进入负压病房的防护措施非常严格,要包裹得密不透风。时间久了,面屏、护目镜上会凝结水汽

医护工作者在病房内救治患者,“红十字”在黑暗中闪着光

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走向病房

一名结束工作的医护人员准备出舱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护士肖丽玲和华山医院的护士唐名捷此前并不相识,因为两人搭班照顾同一位病人,萌生了友谊。3月8日是她们在公卫中心应急病房工作的最后一天。“出去以后约火锅!”两人合影时手牵着手,俨然已是好闺蜜

A3应急病房和部分医护休息的A2病房大楼之间,划出了一个通道。不少人将上下班必走的这条路称为“过桥”

疫情暴发时,全市各家医院组队驰援,这里的宿舍挤得满满的。随着越来越多病人出院,医护人员也住得宽松很多。采访期间,我一个人睡在这里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影报道

棉棒深深探入嗓子眼,重重一刮。一阵恶心,样本被取出。“做好CT拍片和咽拭子测试,合格后才能进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控制科医生石磊一边在试管上写下我的名字,一边说:“下午的功课,先学如何穿脱全套防护服……”3月5日至8日,记者进入公卫中心应急病房,进行了4天3晚的蹲点采访。

这次要探访的ICU负压病房位于公卫中心A3楼,外头用黄白相间的警戒线拉了一圈,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这里是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集中收治病情最危重的患者,最精锐的医疗力量已在此不眠不休地奋战了1个多月。

手卫生、帽子、口罩、长鞋套、内手套、防护服、短鞋套、面屏、外手套……要进入ICU直面病毒,穿脱全套防护服的几十个步骤必须烂熟于心,最细节之处也不可有任何马虎。培训我的石磊医生指着自己的口罩边缘,咧嘴一笑:“你看,是不是出现了缝隙?进去以后,尽量别笑。表情,也得绷住了。”等候十余个小时后,报告来了,咽拭子阴性,CT检查通过,准入病区。

负压病房即内部的气压低于房外,被病毒污染过的空气以专门管道导出,作无害化处理。因此,要进入病区必须经过“层层关卡”:每一个空间,等到身后的门关闭后,才能打开面前的一道门。3月5日晚上9时,在耗时整整15分钟穿上全套防护服后,我依序穿过一道道“舱门”抵达负压病房内部。面罩外的场景渐渐清晰:这里不分白天黑夜,白衣战士在最前线奔忙。一位位病患从报道和报告中的数字和案例,变成了零距离的人。

在这里,我看到医生枕戈待旦随时待命,护士24小时不间断护理病人,后勤人员提供细致保障。这里还有无数人站在镜头背后,平凡但心怀热忱,身披微光也要传递希望。

医生办公室的电脑上,可以查看收治人员名单。有医生告诉我,她刚进来时,这上面的名字要多很多。随着病人不断离开,医护人员们曾经紧拧的眉头,也稍稍松开了一些。

今天,武汉投用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待命,这座城市正慢慢醒来。

在上海,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都在等待所有数字清零那一天。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