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面对病毒或者敌手 中国雄鹰“上得去 打得赢”
第12/13版:新视界 2020-04-09

面对病毒或者敌手 中国雄鹰“上得去 打得赢”

空军为搭乘运-20运输机奔赴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制作了专属登机牌,牌面上“与子同袍”的激情话语让人感怀

除夕夜,空军伊尔-76运输机把陆军军医大学的150人医疗队送往武汉

乘军用运输机抵达武汉的军队医疗队员,他们的眼神里有的是忠诚和担当

歼-10C歼击机以低空极限高度实施高速突防,速度与激情同在 杨盼 摄

空军“战神”等多型战机执行“绕岛巡航”任务

“战神”飞行员陈劼为本报读者的留言 本报记者 吴健 摄

歼-20隐形机拉起白色的涡流 杨盼 摄

在智勇的飞行员驾驭下,歼-10C歼击机发挥出最大威力 杨盼摄

歼-16歼击机大过载机动并快速投放红外干扰弹 杨盼 摄

歼-16歼击机待命出击 杨盼 摄

新式歼-10C歼击机傲然出击 杨盼 摄

歼-11B歼击机“大象漫步”般滑向跑道 杨盼 摄

本报记者 吴健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有心人会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寻找那绘有八一军徽的战鹰。没错,这首妇孺皆知的歌是献给人民空军的,饱含着大众对“祖国雄鹰”的热爱,也体现着“空中骄子”的豪情与担当。正奋飞在新时代里的人民空军朝着“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目标前进,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让我们用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展示那壮美的航迹吧。

最可爱的人来了

农历鼠年的春节,本该喜庆的气氛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所打破,在疫情暴发的武汉,1月24日的除夕夜,淅淅沥沥的冷雨笼罩着这座九省通衢的名城。正是这个子夜,长长的涡扇呼啸声划过武汉的天际,闪着“左红右绿尾白”航行灯的“大鸟”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雨夜的武汉天河机场一下子变成“迷彩的世界”。

原来,按照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支援湖北医疗队从多地驰援,而主要投送工具是空军运输机。您知道投送有多快吗?新华社在1月31日的表述是——距离农历春节还有16分钟,三支医疗队全部抵达武汉,也就是说,这是北京时间1月24日23时44分。而他们接到命令是何时呢?《环球时报》援引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刘丽的叙述,24日早晨5时许,她去重庆机场搭民航去外地过年,刚过安检就接到医院紧急召回的电话,她立即返回驻地参加紧急动员,并准备物资装备。不难算出,从预先号令下达到紧急筹划部署,从队员抽组到物资器材携带,再到调配运输机与开辟空中航线,三支医疗队最终抵达武汉,用时约19小时,这就是解放军的速度!

“出兵”神速,后续“增兵”同样迅捷。2月2日上午,空军8架运输机从兰州、沈阳、南京、广州四个方向飞抵武汉,“增兵”火神山医院。13日凌晨,空军运-20、伊尔-76、运-9共三型11架运输机从乌鲁木齐、沈阳、西宁、天津、张家口、成都、重庆等地起飞,向武汉空运队员物资,上午9时30分许,全部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其中国产运-20大型运输机是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大空运任务。17日,人民空军再次出动运-20等三型多架运输机,从成都等七地向武汉紧急空运。“解放军来了”“最可爱的人来了”,朴素而真挚的话语传遍网络,话虽短,但涵义无穷:“当‘最可爱的人’带来专业、专注、专一的技术知识和治疗承诺时,再可怕的病毒也撼动不了我们。”诚如斯言!

作为两次驾机援汉的空军运-20首装师师长,杜宝林讲述了这场“空中战役”的详情。“武汉(1月23日宣布)‘封城’的消息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封城’就意味着交通受限。那么比较安全的,比较快速的,我觉得最好的是军用飞机。因为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管理的群体,很纯洁,没有被污染,所以用军机的可能性大。”带着职业军人的敏感性,杜宝林和战友已经盘马弯弓,蓄势待发了,果然2月12日紧急空运任务指令下达,运-20机组不到24小时就完成从基地飞赴成都双流机场,然后完成把88名医护人员和7.5吨医疗设备运到武汉的任务。在当天上午11架降落武汉的大中型运输机中,杜宝林驾驶的运-20是第三个落地,时间是9点06分00秒。杜宝林提到,这个精确到毫秒的节点包含着很大的学问,“时间对高科技军种空军来说,需要以毫秒作为使用单位,而不是秒,一秒钟可能就决定了战斗的胜败。13日那天,运-20、运-9、伊尔-76(等型号飞机)从多个方向同时到达武汉,间隔3分钟落地,这个计划必须周密,大家都是以毫秒为单位计算融入这个体系,都被规划了,这样我们整个计划就井然有序、忙而不乱。”

这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人民空军,始终以精湛技术与战斗姿态等待祖国和人民的召唤。就在驰援武汉的几个月前,中部战区空军某部训练,战斗上升、蛇形机动、大坡度盘旋等原本是歼击机才用的战术机动却出现在运输机身上,因为实战需要这些,像一架运输机“旱地拔葱”般大迎角起飞,专业叫法是“反轻武器爬升离场”,目的是以最快速度拉起,进入安全空域,以免受到机场附近地面轻武器攻击,颠覆了过去以“稳、准、轻”(平稳起飞、准时到达、轻盈落地)为主要要求的运输机飞行训练。“兵怎么练,取决于未来军用运输机在实战中怎么用,而实战中,军用运输机常常冲在最前线作战,要想在未来战争中提高战场生存概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必须大幅提高实战化水平。”一位运输机机长如是说。

实战训练锤炼“金头盔”

无论战争行动还是非战争军事行动,都要求军队训练以实战化为基础。新时代的人民空军,运-20、歼-20、空警-500等先进战机密集入列,这些信息化装备改变着驾驭者的行动逻辑。记者采访有着“辽东雄鹰”美誉的北部战区空军某旅时,发现人与装备的结合正朝两方面发展:一方面,依然由人来操作战机、导弹等武器装备;另一方面,武器装备越来越“善解人意”,从设计制造阶段就考虑人的体力脑力运行规律和特点,并通过提升装备智能化、贴合度分担作战人员的部分工作,人机一体由此深入发展。

勇夺“金头盔”桂冠的该旅飞行员吴其君,刚驾驶新战机时,曾因技术不过关差点被停飞,却在对抗空战比武中打败了自己的师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背后,是他完成空战制胜机理“内化于心”。吴其君的师父、副旅长耿丽笋告诉记者:“从改装(新歼击机)开始,带飞动作严格按大纲规定上限掌握,单飞动作逐步达到大纲规定上限,实弹打靶在边界条件下实施,强化气象飞到最低、过载达到最大、状态达到限值的标准要求。因为只有训到极限才有可能强到巅峰。”吴其君记得,那次耿丽笋带自己训练,“先是远海空战,然后钻山谷,躲避雷达和地导搜索拦截后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最后返航时还处理两个特情。”吴其君说,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大载荷、超低空等极限考验一个接一个,“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那种紧张感真的太难忘了”。

“但训练不可能只是挑战生理极限那么简单。”吴其君说,更重要的是把算法变成战法,把算数变成战术,胜利是源于对敌我态势、武器性能、能量运用等方面精准的计算。一次“金头盔”空战比武,吴其君和搭档在首战受挫情况下,经过战斗间隙的紧张研究计算,制定了破敌之道,次战便反败为胜,一时传为佳话。

“算法变战法”,也是该旅电子对抗参谋毕钰的亲身感受。这个2014年毕业的“90后”,仅四年时间就已经在电抗领域小有名气,其成功的秘诀就是以学习研究为基础的开拓创新。近年来,他每年平均与工厂院所专家交流30多次,每一次交流都带着官兵的装备改进建议,有的建议甚至成为工厂院所的研究方向。“研究的深度决定着战斗力提升的高度!”毕钰说,深度掌握装备性能,才能根据装备优长制定最合适的战术战法,进而实现“人机合一”的最佳状态。

有智谋的勇敢

空军的作战环境要求作战人员迅捷果敢,敢于和善于在激烈变化中冲上去。而且这种勇敢不是莽撞地硬拼硬冲,还必须要结合高科技装备做出迅速而聪明的决定。

资深的读者会记得,本报首发的一组“中国马赫谷”照片曾引爆网络,几十吨重的国产歼击机像鹞子一般穿过狭窄山谷,敏感的仪表记下惊人的速度!这是北部战区空军某旅低空山谷飞行训练的场景,这种极限飞行需要“有智谋的勇敢”——战机依托山脉走势,以低于山峰高度隐蔽航行,躲避敌雷达搜索,实现突防。飞行员不仅要把握飞机与空中态势,更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又与两个关键词有关——“低空”和“山谷”,因为飞机高度低、山谷地形复杂,歼击机若出现故障或判断失误,留给飞行员处置的时间很少。

重要的是,低空飞行更能感受地面物体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加上不可预知的高压线、鸟群、山间紊乱气流等威胁因素,加大飞行员的压力,很可能不自觉地“带杆拉起”,一旦过早拉起,就会自我暴露。长机罗威与僚机用了整整数十分钟穿谷,突入目标空域。在罗威引导下,双机快速拉高,搜索“敌”导弹阵地,最短时间内完成压低机头、瞄准目标、按钮发射等动作,让“敌人”难逃一劫。那一刻,飞行员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生存还是毁灭”。

而在遥远的江南某机场,驾驶“战神”轰炸机的“90后”飞行员陈劼正思考着勇敢的另一个维度。这个上海大男孩出身英雄之家,外公是抗战老兵,每每跟外孙谈起峥嵘岁月,总感慨经常吃“没有飞机大炮的亏”。“他的故事,我从小听到大,祖辈的遗憾和不甘,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陈劼告诉记者,今天像“战神”这样先进的装备,是时代馈赠给新生代飞行员的“礼物”,而横在收获“礼物”面前的却是艰难而陌生的路。

一次,与兄弟部队协同演练对地突击演习,“因研究‘敌方’装备性能不透、不熟,配合编队战法研练不深,导致突防失败”。作战勇敢的陈劼心有不甘,“把问题找准,打个翻身仗”!陈劼的压力和别人不同,作为该部一份内刊的主编,本应为团队提供更多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他深知这次失利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痛定思痛,他收集大量研究资料,积极对接装备厂家技术人员,想要把双方装备性能参数弄透。“队形设置不合理……”战法研究会上,陈劼拋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研讨中,“老飞们”看待这名“小飞”的眼神,有了变化。“我是和装备一同成长的一代,作战装备更新了,作战手段有了质的飞跃,作战半径也得到了极大延伸。作战思维和理念必然需要革新,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在陈劼的宿舍里,两个“钢铁侠”模型立在窗台上。对他而言,无论操作什么装备,首先要把自己锻造成真正的“英雄”,就像电影《钢铁侠》里的台词“如果你没了战衣,你就什么都不是”。英雄不仅有优良装备,更需要强大自我。在给本报读者送上的祝福中,陈劼郑重写下:

“致以战神的敬礼!”

这一刻,我们相信,祖国的战鹰,个个都是好样的!

除署名外,其他照片均为新华社提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