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三分钟 蛙声十里出山泉 大家都来拍一张 病友记 评弹缘 现实版的“安家”人 鸡仔饼
第21版:夜光杯 2020-04-10

现实版的“安家”人

吴莉莉

年初从每周电视广播上看到电视剧《卖房子的人》即将“登陆”荧屏。此剧后改名《安家》播出,并荣登榜首。编剧是名家,主演为明星,讲的是百姓生活头等大事,热播是肯定的。看着不由想起了我的房屋中介朋友。我的朋友是现实版的卖房人,每天在买卖中介里辛苦讨生活,他们肚里的故事更有人间烟火气。细品起来,酸甜苦辣五味俱存,或许不如观剧轻松有趣,但现实版的“安家”路,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奋斗史。

二十几年前,沪上房屋中介所比比皆是。小弄堂里辟间十平方的小屋,摆张三屉小桌,安台“286”电脑加部座机电话,买卖便可做起。俱往矣,房屋中介产业异军突起,小打小闹的铺子消失,实力强的中介店挂起“地产经纪公司”的辉煌店招,连锁店纷纷衍生。大浪淘沙,商业大潮中屹立不倒的弄潮儿便都是能人。

十几年前,山东籍的小李与小张,二十出头来沪,在一家单开门面的中介店跟着上海老板学生意。店铺里的办公桌曲字形排列,电脑、座机加上一盒名片,就是办公家当。名片衔头一律称“置业顾问”,不分高低。带客看房脚头跑得勤快,介绍房型嘴巴讲得卖力,吃苦耐劳带来的是买卖兴旺。店面虽小,老板倒也赚了不少钞票。小顾问们合租房子,合开伙仓,日子过得清贫又充实。我写过小文《房屋中介所里的年轻人》,感慨他们拼搏的不易。几年后路过鸿兴路,见原中介店在此开了分店,小李坐上了分店经理位子。谈笑间,知道他的几位老乡都将家眷接来上海,各自租房安家了。又是几年过去,李经理另立门户已自己创业。再见面时,细看门店里他的属下,好几张熟悉的面孔都在朝我点头微笑。无须招兵买马,原来的那帮房兄房妹都投到他麾下,小张是副手,任监事。鸟枪换炮,没有创意开拓精神、没有人缘凝聚力哪行?为替他们高兴,我订了“安居乐业 诚信为本”的锦旗,以示贺喜。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当年的打工仔小李小张、现在的李总、张副总,将地产经纪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扩展了十几家分店。总部办公处租驻在市中心的5A甲级大楼,待客用的茶水纸杯印着“珍惜所托 诚信服务”小字。硬件设施算得“硬核”;软件服务也做得细致入微。张副总说话实在:“我们做的是服务性工作,诚信待客最重要。”这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十几年一路打拼过来,两位老总已届不惑之年,卖相依然英姿飒爽。一身职业正装与属下无异,李的发型蛮前卫,还抹了点发胶;张呢,剃个小平头,精气神活现。“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靠的是山东人实在的秉性吧。”李总说,我们把公司员工看成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条船上大家同舟共济。房介小哥个个工作卖力,月有底薪作保障,住由公司出钱租房,每年组织员工境内外旅游,家有难处上司鼎力相助……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当年来沪靠卖房谋生的几位年轻人,如今事业有了,房子、车子也有了,稳稳地把家安在了大上海。他们没有高学历,没有背景靠山,从山东曲阜城外二十多里的农村老家走出来,骨子里传承了儒家的理念,凭着智慧与勤奋拼出了新天地。为上海的繁荣兴旺贡献力量,他们自己也成了可爱的新上海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