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旻矣)“生态之城”怎么建,上海已出台专项规划。昨天,《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草案(简称“规划”)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网站、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公示,至2035年,本市将建设2000公里以上骨干绿道,在目前已建7处郊野公园的基础上,再建23处以上郊野公园。
“规划”明确——
上海将建立“公园体系、森林体系、湿地体系”三大体系,并建设“廊道网络、绿道网络”两大网络。
“规划”显示,至2035年,上海将确保市域生态用地(含绿地广场用地)占市域陆域面积60%以上,其中落实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和200万亩耕地保有量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3平方米以上;中心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河湖水面率达到10.5%左右,湿地总面积不少于464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少于4086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50%以上。
在空间布局方面,上海将注重对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环淀山湖水乡古镇生态区、长江口及东海海域湿地区、杭州湾北岸生态湾区这四大片生态区域的保护和提升。
在市域范围内,将构建“双环、九廊、十区”的生态格局。
●双环 包括环城绿带和近郊绿环;
●九廊 包括嘉宝、嘉青、青松、黄浦江、大治河、金奉、金汇港、浦奉、崇明等9条生态走廊;
●十区 为宝山、嘉定、青浦、黄浦江上游、金山、奉贤西、奉贤东、奉贤-临港、浦东、崇明等处的10片生态保育区。
此外,在市民关注的公园建设方面,规划明确将完善由国家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等)、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为主体,以微型(口袋)公园、立体绿化为补充的城乡公园体系。
●除了30片郊野公园外,还将在中心城及周边地区结合楔形绿地和生态间隔带建设面积50公顷以上、郊区新城建设面积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城市公园,实现大型城市公园主城区5公里半径全覆盖、郊区10公里半径全覆盖;
●建设一批服务半径2公里、面积4公顷以上的地区公园;
●郊区各镇确保“一镇一园”。建设一批服务半径500米、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公园;
●结合保护和保留的自然村落,推进“一村一园”;
●结合城市更新,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500-3000平方米)。
“规划”由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牵头,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