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电能消毒” 公交司机将新娘失物送至火车站 一扇又一扇,塑钢窗频频砸落
第14版:读者之声 2020-04-26
配件安装不当致使险情不断,15天发生3起

一扇又一扇,塑钢窗频频砸落

说出来真是有点吓人。近日,家住嘉定区安亭新镇颂苑的刘女士向本报反映,小区里的塑钢窗不少存在安全隐患,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发生十多起窗户坠落事件。今年2月最严重的一次,是刘小姐家一扇窗户掉落,砸中楼下邻居的爱车。“相关方面仅仅张贴‘安全提示’是不够的!”她呼吁。

砸坏楼下车辆

颂苑位于嘉定区安亭新镇安智路100弄,建成已约15年,多为5层建筑,居民家的窗户均为开发商统一安装。

刘小姐家住小区26号2楼。她告诉记者,她家的惊魂一幕发生在今年2月20日。当晚6时多,她家主卧的一扇窗户,外开的部分突然掉落。掉落部分,是连着窗户把手、窗框和双层玻璃的一个“整体”。“下面消防栓附近,正好停着邻居的车。右侧后视镜被窗子齐齐削掉,还伤了几个面的油漆。”

幸亏没有伤到人。最后,刘小姐向邻居赔偿了车辆损失3500元。

经过提心吊胆

为此事奔忙的过程中,刘女士从相关人员处得知,颂苑掉下来的窗户已不止一扇。这让刘女士对小区所有塑钢窗的安全性能提心吊胆。

“整个颂苑,共有三种类型的窗,外开、内开和推拉。我家是中等大小的户型,这样的外开窗户就有8扇;整个小区这样的外开窗户有700多扇。”

换个角度表述的安全隐患或许更加直观。她说,小区位于安智路沿街的窗户多为外开,安诚路沿街的部分为外开。“安智路上有很多商铺,有干洗店、母婴店、宠物店;疫情期间居民收取快件都在安智路大门处。每天经过的人很多,万一有窗子掉下来,是会直接砸到人来人往的道路上的!”

险情接连发生

刘女士告诉记者,从她家坠窗事件发生起,15天内共发生了3起同类事件。“没过几天,2月25日,26号301室一扇窗子砸在了路上。当时一位妈妈推着小孩和家中的八旬老父亲经过,脸都吓白了;3月5日,36号4楼公共区域一推拉窗户坠落,致出入口的钢化玻璃粉碎……这3起窗户掉落的位置皆为沿街商铺门口道路和单元门口。”

而与此同时,刘女士还从小区居民那里听到了更多关于以前的“报料”。她告诉记者:

“2011年5月,80号楼有开窗掉落,幸未伤人。”

“2013年,79号楼,一辆电瓶车被掉下来的窗子砸了。”

“被我家窗户砸到车的邻居说,有一次他们好几个人抓住5楼人家一扇窗户,那窗户才没坠落。”

“有人给小区27号楼2-5楼人家的开窗都做了义务加固,因为孩子们,包括他家小孩,经常在楼下玩,生怕被伤到。”

“有个女孩说,去年一扇窗户从天而降,在离她咫尺的地方摔碎。”

“2018年7月,29号楼一居民关窗,窗子下合页突轴突然脱落,然后窗子整体脱落,一下子差点把他的人也拖拽下来。他竭尽全力,并在其他人员的帮助下,才不致窗户掉落地面。事后称重,那扇窗的窗体有28公斤重。”

“根据小规模业主群(颂苑共637户,该群仅118人)内的一个‘接龙’,今年以前至少发生了8起窗子坠落事件。”

“大家之前都是只知道自己家窗户掉落,从没想过有那么多扇已经掉过了。还有一些居民发现窗户变形,关不牢固或打开后难以关得紧密。”刘女士说。

配件安装不当

刘女士告诉记者,客观来讲,小区里安装的塑钢窗配置并不差,型材尚可,十多年了,从外观来讲也不显老旧,可为何会频频发生坠窗意外呢?

“关键是安装不是很合理!”

刘女士联系到窗子五金件供应商德国诺托公司。据该公司人员表示,型材、五金件年久老化;此外,像这样的外开窗子,配件适合用铰链,但实际上安装时用的是合页。开窗时,整窗所有重量集中在下合页旋转部分上,而下合页旋转部分仅通过两颗小自攻螺钉固定在窗框上。“安装方案是一个不合理的组合方案。”

目前,刘女士已联系商家4月17日上门更换安装所有窗户。“全部改成了内开内倒,就算以后万一掉落,只会掉落在室内。可就算我家换了窗,小区里普遍的安全隐患依旧没有消除,走在小区里,依旧让人担心。”

亟待排查隐患

近日,记者联系了管理该小区的上海国际汽车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接电人员表示,颂苑的窗子都是塑钢窗,安装中没用铰链。“这样的窗不适合开窗幅度过大,特别在大风的天气里,时间长了,容易松动。”

此外,该工作人员还表示,物业公司维护的是“公共区域”,而业主家中并非物业维护范围。目前,物业和业委会已对公共部位的窗户进行整体排查,发现确有安全隐患;有安全隐患的将采取加固措施。后续整改需动用维系基金,将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环节,如比价、征询等。

目前,物业已连续发布了温馨提示,提醒居民用窗安全;保安也加强了巡逻,发现业主家中窗子开得过大会及时提醒。

对此,刘女士呼吁,物业仅仅张贴“安全提示”是不够的。此外,排查范围不应仅限于公共区域。“这么多户业主,知晓度不一,重视度不一,物业应该统一排查,才能为整体排除安全隐患提供建议。”

本报记者 陈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