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江边 战疫勇士(钢笔画) “老佛爷” 不要到临终才明白 新南村的古牌坊 50后屏上遇见00后 阁楼上有灯光
第18版:夜光杯 2020-04-29

50后屏上遇见00后

肖振华

50后和00后之间有代沟,且不是父子代沟,是祖孙代沟了。沟渠两侧,风景各异,差异的不仅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波及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若问这沟有多宽?宽到有时候连话语都听不明白。

孙女在读六年级,她和她的同学也玩手机,只是她的手机被安装了一个程序,每天只能看十分钟。就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她浏览微信朋友圈、同学群,还发些图片和文字。00后的微信50后常常看不懂,比如,孙女晒出她刚买的一条花裙子,说是“炒鸡(超级)奈斯”,阿娘(奶奶)想不明白,“炒鸡”是说裙子上的图案,还是说准备穿了裙子去吃“炒鸡”?那天晚上,孙女一人在家,阿娘发微信问:“晚饭吃了吗?”孙女回复说:“我叫了外卖了鸭(呀)。”孙女从小就不喜欢吃鸭的,今夕何夕,胃口大变?阿娘不放心地追问:“鸭你吃吗?”

“鸡同鸭讲”的一幕轻喜剧,就这样典型地在祖孙间重现。鸡鸭事情之后,阿爷开始关注起00后的微信世界。孙女的朋友圈有同学百余名,在这里,00后们通常用的名字嘉、轩、梓、涵等统统不见了,他们微信名大多是英文如“emma”、“bellaaa”,也有日文“はたけカカシ”,还有不知是拉丁文还是希腊文,恍惚一个地球村,五洲四洋共此时。既然不愿意以真名示人,他们也不会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或是卡通,或是动漫,宫崎骏的,二次元的。阿爷看了一会儿,头脑发晕,信息与身份如此严重割裂,不知道那么多的微信好友,他们是怎样相互辨认的?

在阿爷和阿娘这辈50后的同学群里,基本的操作套路是:早上图片问好,中午养生报料,晚上唱歌舞蹈,不时搂搂宝宝,常常晒晒美照。微信名是论证实名,头像是自己最爱的写真,货真价实,见字如面,点击开来,只管点赞便是。

00后们大不一样。他们课余时间有限,接触生活不多,微信稀疏,屏上有点冷清。不要看他们话语新潮,内容却是单调,要学期考试了,“祝我不要挂科,奥利给!!!”;晒出一袋蒟蒻,“粉了你好久,hhhhhh”;跨年的时候,“新的一年要来辽~大家都要好好的w”……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群里在玩发红包抢红包游戏,几元几角,你争我抢,hhhh(呵呵呵呵),不亦乐乎。

50后也有幼学时。那天孙女问阿爷,假如你们那时也有微信,会发点什么?阿爷突然联想到网上的一些段子,那个“东吴临战高层决策群”,把诸葛亮舌战群儒演绎得有声有色;还有那个“鲁迅的朋友圈”,让一帮旧时代的文人如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徐悲鸿等彼此调侃,令人忍俊不禁。阿爷阿娘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外傅之年正值“动乱”,那时候微信群大体应该是这样的——名字,老老实实地输入本名,建华、根娣、菊芳等,当然也有将绰号用作微信名的,如长脚鹭鸶、冬瓜、橄榄头等;头像,顽皮地放上一只弹皮弓……

孙女有点羡慕,“欧耶!天天没作业,好好睡懒觉。”是的,那时候天下之大,放不下一张书桌,其实即便放了书桌,也几案萧然,无书可读。现在家里餐桌上、沙发上、钢琴上、床沿上,书册处处,天女散花,孙女他们微信群里晒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就是看不到晒书的。

祖孙两代的距离,有长达五十多年那么遥远。

长沟绕槛多佳处,小径穿花无尽时。50后阿爷,穿越代沟约见孙女,试着用00后语言给她发了一条微信:“亲爱的emma,抽空康康(看看)‘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奈斯哟吼。”阿娘说,这个她看得懂吗?阿爷说,至少不会“XSWL(笑死我了)”,她慢慢会懂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