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疫中有机 世界经济五大疑问待解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抗疫东亚模式
第23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0-04-30

疫中有机 世界经济五大疑问待解

疫情“速冻”全球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峻局面已在眼前。世界经济能否很快复苏?全球化、供应链会怎样演变?全球抗疫是否催生机遇?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福祉和世界未来。

“大冲击”将痛至何时?

找不到销路,美国威斯康星州奶农里多每天倒掉10多吨鲜奶。同样因为滞销,荷兰花农无奈地将成批郁金香就地销毁。异象映射出疫情的显著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3%。

“短痛”还是“长痛”?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罗奇指出,疫情影响始于实体经济而非金融领域,因此复苏关键也在前者。

IMF预测,如果多数国家疫情第二季度达到峰值、下半年消退,世界经济有望明年反弹;如果缺乏全球行动,衰退会更深更久。世界经济要走出“好看”的复苏曲线,亟需各国在防疫情、保民生、稳经济上合作并进。

全球化会走向何方?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封面上,象征全球化的地球贴上了“关闭”标签。但牛津大学教授戈尔丁认为,疫情不会给全球化画上句号。

疫情确使一些国家短期内封境自保,但长期看全球分工和资源配置好处明显,全球化的强大逻辑不会轻易因疫情改写。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应对,团结合作才是最有力武器。

从跨国公司联手打造预警系统到医疗设备企业共享数据,在商品和人员流动卡顿之时,信息数据高速流转,跨境金融迅猛发展,全球化新势力正加速成长。戈尔丁认为,未来全球化会呈现更多数字化、金融化、去产品化特征,有望迈入更多维包容的新阶段。

供应链应如何调整?

疫情扰乱全球供应链,更多企业可能重新考虑供应链收益和稳健性之间的平衡。疫情暴露抗疫物资供应缺口,更多国家会战略性审视公共卫生等重要领域的生产主动权。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顾清扬认为,未来供应链区域化或多元化都会是重要选项,但这些都是供应链的调整而非颠覆。

从产业完备度、劳动力素质、创新能力等指标到海量市场和开放红利,中国都是全球供应链上优势突出的环节。摩根士丹利指出,未来产业发展将更依赖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新基建”,中国正在这些领域持续发力。

中国角色如何演进?

作为少数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正全面复工复产,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之锚。

国际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坚持以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展现蓬勃生机。第一季度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3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说:“从稳定锚到创新源,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关键。”

全球治理如何强化?

推动全球治理再上台阶的共识正在加速凝聚。强化全球治理的行动快了,不到一个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就商定了财政刺激、能源安全等重要议程,国际社会加速打出组合拳。强化全球治理的内涵多了,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应急机制有望升级,IMF、世行等应对危机的“弹药库”也将加强。

如果自顾自行,防控碎片化会拖累大局,唯有互信互助,协调行动才能渡过劫难。

樊宇 杜静 李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