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奎
文博堂的古陶色彩多为土黄色,我指着一只带彩的马头壶对堂主说,这件唐三彩不错,梁志伟老师对我笑了笑回答:这不是唐三彩而是辽三彩。唐三彩,因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又因其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可以界定为汉人、西域胡人等来中原后所形成的杂交文化,尤其是“以肥为美” 的唐贵妇俑的美学艺术风格,享誉古今中外。而到了辽三彩时期,器型就渐渐瘦了起来,奇了起来,马背上的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特征就更明显显示出来了,这也是鉴定唐三彩器与辽三彩器的美学艺术风格之诀窍。
此件“辽三彩马头带柄壶”,高19厘米,直径17厘米。器型瘦高,马头下的马之头颈比较长,汉代以及后期,汉族使用的器物,如马头装饰器物,一般就是马首露出一点来,稀见马头长颈也会伸出来。此件带柄壶,应该属于马背民族打仗出征时随身携带的水壶,流传到现在,就变成一件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三彩艺术收藏品。受唐三彩影响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辽瓷最早烧制年代到底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有确切年代的墓葬出土的器物中,发现在辽穆宗应历年(951-969)以前就已有了黄、绿单色釉陶器,可以断定这时已经有三彩陶器。
辽三彩的特征:胎质细洁松软,呈淡红色,多数施化妆土,釉色鲜艳,釉色中不见蓝色。辽三彩在承袭了唐三彩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特点的发展,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在古代华夏文明地区,制陶技艺已经有万年左右。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华夏古代文明真可谓是一部闪烁璀璨夺目的陶片光芒、渗透华夏沃土芳香的文明史,一部丰富生动的名副其实的“伴泥而行”的文明史。
(图片摄影: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