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
搬家多次,在断舍离理念的支配下,扔掉了许多东西,但却始终珍藏着一把算盘和4本珠算书。许多朋友见到我如此敝帚自珍,总会揶揄道:“兄弟,在计算器早已普及的今天,侬这些老古董已经没有一点价值啦!”对此,我付之一笑。殊不知,这5样老古董是我人生履痕中的“历史见证者”啊!
1978年2月,我就读于上海市商业学校,珠算是当年商校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唯一贯穿两年学习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表上它的正规名称叫计算技术。4本珠算书中《珠算》《省除法》是商校自编的教材,编著时间分别是1976年8月和1979年4月。《珠算》是集体编著的,前言开篇的那段:“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来计算数字的一种计算方法。珠算的发明和发展过程,有力地批判了林彪和孔老二的天才史观。”如今读来恍如隔世。《省除法》则由商校珠算老师周葵撰写,他是我国珠算教育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因其不苟言笑,外貌酷似著名电影演员于飞,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至今还记得第一堂珠算课时,周葵老师拎着一个教学用的大算盘,走进教室将大算盘往黑板上一挂,随后右手扶着大算盘,目光威严地朝课堂里一扫:“同学们,作为未来的会计,这把算盘就是你们以后的吃饭家什!”此后,我们除了每周两节珠算课外,还必须在早晚的自修课前各安排一刻钟的练习,珠算课代表每天都会发下来几大张练习题。从简单的加减到复杂的乘除,从个位数到万位数,乃至百万位数,右手马不停蹄地在算盘上拨弄。我们这些从未触摸过算盘的年轻人,从此便陷入到魔鬼式训练中,噼噼啪啪的拨珠声成了响彻校园的特有旋律。
另两本珠算书一本是由四平师范学院数学系编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78年2月出版的《三算结合——珠算新法》,三算是指珠算、口算、笔算,此书是当年为了提高自己的珠算技能,而购买的参考书。还有一本是上海财经出版社1959年12月出版的《新全图珠算》,这本是4本珠算书中唯一一本“产权”不属于我的,它是我母亲1973年5月21日购买的。或许是经常翻阅和年代久远的缘故,此书的封面完全掉脱了,母亲便用硬纸重新做了一个封面,随后她与父亲各自在封面上题写了“珠算”两字,并在书末写下了购书日期。母亲年轻时学过会计,此书是她的珠算教材。现在想来,数字感很差的我,却阴差阳错读了会计专业,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定“传承”吧!
我在做了几年会计后改行了,没有用算盘作为自己的终身吃饭家什。但对那把曾经使用过的算盘和4本珠算书,却始终是不离不弃,精心珍藏,这是我这个珠算教育科班出身者的“不忘初心”。珠算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种中国独有的运算方式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DNA,如果真的让珠算文化远离国人的生活,让后辈只能到博物馆去参观算盘,那无疑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我国的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天,我兴奋地拿出这把珍藏的算盘,右手熟练地拨弄着一串串算珠,那滴滴答答清脆的响声,顿时“响彻云霄”,让周围的人听得惊诧不已:“怎么从不知道侬这小子还会打算盘?”那一刻,我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