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为单位,打造一支涵盖临床各专业人才的“预备役”:人员编制在公共卫生部门,多半时间在综合医院工作,提高临床综合救治能力。
■可按人口在全国超大和特大城市分区规划约10家国家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每个中心应具备3000-5000床的收治能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4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总书记用两个“事关”,点明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重要性,并就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12字总体要求。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非常赞同。
朱同玉委员说,高质量人才组建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是应对此类威胁的关键。我国需要建立引人、育人和留人良好机制,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公共卫生队伍。
作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委员全程参与了上海的抗“疫”之战,让他对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有了新思考。他建议,应该建立应急“预备役”,用机制化的人才蓄水池“育人”。
“公共卫生领域亟需多学科人才队伍的储备,建议以城市为单位,打造一支涵盖临床各专业人才的‘预备役’。”朱同玉委员说,这支队伍的人员编制在公共卫生部门,接受传染病诊疗技术及医院感染防控技术培训,给基础待遇保障;另外,多半时间在综合医院工作,提高临床综合救治能力,享受综合医院绩效工资待遇。
朱同玉委员还带来了一件《关于在全国布局建设‘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的建议》的提案。朱同玉委员表示,根据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为应对10万人级别的全国性疫情暴发,可按人口在全国超大和特大城市分区规划约10家国家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每个中心应具备3000-5000床的收治能力。
据朱同玉委员介绍,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应具备三大功能:
一是区域范围内病例应急救治,在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后,提供紧急医疗救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二是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为临床救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发病原体可能导致的疫情提供早期预警;三是研发、创新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尤其是研究和储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技术。故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应同时具备快速机动、医学诊断、临床救治、创新研发等综合能力。
在朱同玉委员看来,建设集生物与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创新与知识创造、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是当前迫切的需求,将显著提高传染病的防控和应对能力,在应急备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将同步发挥价值和效益,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中另一支“火箭军”。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