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辉
外婆是旧时的农妇,但她那些朴实的话语从来就不会过时,她立下的那些“规矩”,不仅教育了子女,也影响了我们第三代、第四代。外婆朴素而又坚强的人生信念,支撑着全家人的生活和希望。外婆年老后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我们第三代、第四代一个个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们也深深地懂得,不管我们的人生成就了如何的“方圆”,外婆的“规矩”,永远是赋能我们人生旅途的清水活源。我们都努力成为外婆口中有志气的人。外婆一生勤俭持家、吃苦耐劳,这也成全了她所说的志气。外公去世后,家里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勤劳是把日子过下去的唯一办法。她常给孩子们说,娘有爷有不如自有,让日子过得好起来只能靠自己艰苦做出来。“鸟叫做到鬼叫”成了外婆每天生活的常态。
白天外婆带着我母亲耕种自家的田地,还到多田户家帮工,一年四季种稻、种麦、种油菜、种棉花、种蔬菜;清晨和晚上纺纱、织布和做针线活。如此这样,一家老小的基本温饱算是凑合了。我还记得外婆也曾让我双手托着成圈的棉条,她踏着那台纺纱机吱吱转着,棉条就成了一股股细纱。客堂里那台脚踏织布机,看上去饱经风霜,仿佛浑身充满疲惫。然而,到了晚上,它在外婆手舞足蹈的操弄下,梭子不停地在两层棉纱间来回穿越,那五色相间的土布便缓缓织出。那时候,全家人几乎所有人做衣服的布料和床单、被单等都是外婆亲手织的土布,尽管有些粗笨,有点毛糙,却很暖和。
“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是外婆的口头禅。每当有了收获换了些钱,外婆就盘算着孩子的学杂费用、日常用度和人情往来等支出。日子虽然艰苦,可有了盘算,生活就井井有条,居然几十年没有起用外公留下来的积蓄。两位老人的养老送终,三个儿女的结婚生子,也都办得周至不失礼数。
外婆为家忙,也为集体忙。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外婆因为丰富的种田经验,被乡亲选为老农。寒来暑往,外婆天天守望在田头,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割,倾其所能传授种田技能。在外婆和大家的努力下,她所在生产队的各种庄稼无不长势喜人,大多年份的收成高于其他生产队。
外婆一生尊老爱幼,她奉献给家人所有的爱,是忍耐,是包容,是信心,是恩慈,是牺牲。外婆的手巧。记得有一次隔壁的木匠公公帮我做了一个抽打着玩的菱角,可就是找不到匹配的抽打细绳,也没有地方可以买到。外婆知道后,一晚上在煤油灯下搓呀搓,硬是用一丝丝棉纱搓出了几根多彩的细绳。每当我用这彩绳在打谷场上把菱角打得溜溜转时,小伙伴们总投来羡慕的眼光,我越打越撒欢,外婆也就在旁边看得乐呵呵。
外婆已经走了,可外婆没有走远,她始终在我心里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