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左妍 通讯员王懿辉 朱耀)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和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合作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11日晚上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ClinicalCancerResearch》在线发表。此项研究证实,精准PET/CT能够有效发现传统影像检查未能发现的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并基于精准检查发现的转移病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大幅提升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新型诊断更加精准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2.6%,优于国内69.2%的平均水平。“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和欧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是,30%中国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多为早期。”叶定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前列腺癌社区早期筛查,但我国整体前列腺癌早期患者比例还是颇低,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仅仅占到初诊患者的三分之一。
“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这些患者往往只能通过内分泌治疗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叶定伟说,这些接受传统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几乎所有患者在1-2年后变为耐药性前列腺癌,情况迅速恶化。
既往对于中晚期患者的疾病分期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与骨扫描。但受限于检测精度不足,这些检查往往会遗漏小的转移病灶。这种“未转移”的假象也使得本应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患者,贻误了治疗时机,生存期也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传统影像检查在临床工作中的“盲区”,叶定伟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联合核医学科探索基于PSMA/FDG标记的新型功能学影像应用,研究新型诊断技术在疾病评估中的作用和效果。叶定伟说,正是得益于新型功能学影像检查的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研究发现在这些传统影像检查中被认为“未转移”的患者中,73%的患者实际已经出现了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是不是每个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都需要做这个新型诊断呢?研究团队也给出初步的答案:Gleason评分较高以及PSA升高更快的前列腺癌患者,更需要给予新型诊断技术。
让更多患者获生机
得益于双标记物PET/CT对病灶的精准定位,研究团队绘制了全球首个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靠降低雄激素无法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寡转移分布图谱,为此类患者探寻新的治疗方式打开窗口。
据悉,在检测到的114个病灶中,骨转移病灶约占52%。其中,中轴骨是这些患者骨转移的最常见部位。“描绘转移灶分布图谱只是第一步,根据转移部位及疾病负荷进行个体化精准性的治疗选择则更加重要。”叶定伟强调。
目前,国际多项II期临床研究提示针对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可使部分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生存获益。复旦肿瘤的研究团队参考国际权威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发现在早期去势抵抗阶段(内分泌治疗失效),约51%患者可进行针对寡转移灶的手术或放疗,并可从中潜在获益,改变过去“只要转移就无法手术治疗”常规认识,为这些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精确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