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新形式  新传承 用篆刻给上海话翻花头 让年轻人越来越爱说上海话
第15版:文体新闻 2020-06-16
他在本报“夜光杯”上坚持三年乐此不疲

用篆刻给上海话翻花头

小儿科

有腔调

扎劲

兜得转

熟悉《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海闲话”的读者,几乎每周都可以看到海派篆刻名家周建国的篆印,以上海地方俚语民谚为内容,耳熟能详,琅琅上口。持续发表三年后,周建国从百余方印中甄选精品,集结成《沪语百印》,近日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周建国回忆,韩登安先生治过一方“起马人”,对他是一个启发。韩登安曾在西泠印社任总干事,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起马人”的意思应该就是“起码人”,就是“小巴蜡子”意思,这是谦逊的定位和独善其身的警策。周建国于是也为自己治了一方“起马人”闲章,自戒之余兼向老前辈致敬。后来灵光闪现,他干脆以上海的方言俗语为题材,创作了好几方闲章,受到同道的鼓励与称赞。

从三年前开始,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时而有周建国的新印花绽放在醒目位置,比如“抱佛脚”“人来疯”“一本三正经”“求人不如求己”等。他曾说:“自从上次刻了八方沪谚熟语印后,受到同道的好评,以为上海老闲话用传统艺术的老形式表现出来,恰到好处。”在夜光杯编辑的鼓励下,周建国继续将更多上海方言植入印面,乐此不疲。

“篆刻是世界公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上海话等各地方言,也快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结合了两者,看看是否起到些鼓舞的作用。”周建国道。“这些生动的沪语,有市井味,有烟火气。上海话里的俚语、谚语、歇后语,尤其具备海派风味的,我尽可能多挑选一些,随时增补生活里获得的灵感。”

在新作中,周建国挑选了用普通话无法达意的字词,或者和普通话的语义相左的表达,这些词语诙谐生动,很有特色。比如“写意”,上海话里有舒适的意思。比如“巴结”,上海话里是勤俭节约,会过小日子的意思;再比如“做人家”,不通上海方言的人听了肯定是一头雾水。

收集了《新民晚报》版面上发表百余方外,他请图书编辑挑选了喜气洋洋的红封面。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20方印,他治了一方印“放一百廿个心”放在封底,幽默地呼应了全书主题。

周建国1956年生于上海,师从著名篆刻家江成之先生。由临摹秦汉着手,下及元朱文体并明清诸派。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老年书法工作委员会委员。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