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得兴不妨闲觅句  崑刀截玉露泥痕(篆刻) 硬核的“生命之根” 淮海中路上的面馆 奔驰在抗“疫”路上 我读金庸笔下的人物 小人物的古道热肠
第20版:夜光杯 2020-07-07

我读金庸笔下的人物

严家炎

曹正文兄邀我为《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上海文化出版社增订版)作序,我最初觉得已有冯其庸教授写得那么好的“序言”,同时金庸先生也对这本书做了很高评价,认为它“甚有见地”,我也深表赞同。正文寄来几部文史札记与武侠评论的作品,我都已读了,深受感动。在我心目中,正文在“金学”研究中已作了不小的贡献,他写的这几本书,文字精致活泼,我都喜欢读。故感觉再增新序似无必要。但近日我再次阅读《袁崇焕评传》之后,又觉得金庸先生有些看法非常重要,应引起我们重视。

金庸、梁羽生、古龙是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钟情于传统文化,而又具有现代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摒弃了旧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好斗的倾向。他们写的是一些为国为民而又富有独立个性色彩的侠士,而不再是某些旧武侠小说中那种官府的忠顺奴仆。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世纪,新派武侠小说尤其金庸的小说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包括一些大科学家的喜爱,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明朝的覆灭,其实始于神宗万历中期。神宗接位时只有十岁,张居正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王崇古,使北方异族的蒙古人每次入侵都大败而归。但张居正于万历十年去世。二十岁的神宗皇帝亲自执政,他将张居正的家产充公,逼他长子自杀。

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神宗一次搜刮矿税二百万两。这是交入皇帝“内库”(宫内)的数目。神宗当时已吸食鸦片。他竟然长达二十五年不上朝。故赵翼《廿二史札记》提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袁崇焕是何人?袁崇焕这样一位对明末全局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为何竟被崇祯所杀?金庸为什么要在《碧血剑》内增写《袁崇焕评传》这样的长文?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金庸说:“袁崇焕是真正的英雄”,“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

袁崇焕到宁远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筑城。他定下修筑的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监工。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

满清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渡辽河绕道攻宁远,袁崇焕决意抗敌。他刺出自己的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袁的母亲和妻子也搬到宁远城中来住,决心与宁远共存亡。激战中清将努尔哈赤受伤,不得不退兵。他回到沈阳附近,伤发就去世了。

所以,崇祯杀害袁崇焕,实际就是毁灭了明朝最重要的保护神。

正文兄这本书内收了一篇他新写的《金庸新武侠对中国文学的三大突破》,与笔者讲的《金庸新武侠的“文学革命”》的内涵与见解很相合,我也表示赞同。正文是章培恒教授的私淑弟子,随章教授学习文史三年之久,获益甚多。章培恒教授也是我敬佩的好友,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本文为《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序,有删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