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得兴不妨闲觅句  崑刀截玉露泥痕(篆刻) 硬核的“生命之根” 淮海中路上的面馆 奔驰在抗“疫”路上 我读金庸笔下的人物 小人物的古道热肠
第20版:夜光杯 2020-07-07

淮海中路上的面馆

杨忠明

上海人喜欢吃面,到苏州观前街一定要弄碗三虾面、焖肉面、爆鳝面饱饱口福,现在上海街头苏式面馆开了不少,店堂常常客满。

不久前,朋友任辉、沈嘉禄邀我到打浦路上的“老人和”品尝糟门腔、糟猪肚、糟毛豆,咪一口黄酒,夹一筷糟货,满嘴醇香,最后端上来一碗三虾面,大喜,原来楼下就是从淮海中路口搬过来的沧浪亭面馆。又读到篆刻家陈茗屋写的“沧浪亭”旧闻,他说最早的上海沧浪亭苏州面馆在重庆南路122号,原来是徐家烟纸店,1950年徐家将店面一半分给苏州来的王寿平开面馆。我在1948年上海地图寻找到重庆南路裕德里弄堂口左手边122号果然是徐家开的“俊仁号”烟纸店,店面大约十平方米,取名“沧浪亭”点出了苏州面馆的精巧雅致。查上海老地图,苏州“陆稿荐”熟肉店有许多家,我意外寻到成都南路76号一家“杜三珍”熟肉店,原来当年沪人已经在享受苏州杜三珍焖肉的口福了。“沧浪亭”以售面点为主,该店的葱油开洋拌面、三虾面,味美鲜口,曩时,文化名人吴湖帆、钱君匋、丁是娥、严雪亭等都是沧浪亭的常客。1957年“沧浪亭”迁至重庆南路9号营业,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曾去吃过焖肉面。从前,淮海中路附近面馆比较少,雁荡路口有家“味香斋”,这是解豫凡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雁荡路附近开的西泠冷饮店,后来迁到这里改为味香斋面店,请来巨鹿路上“牛肉面大王”绰号叫“王大块头”的王献之,及“歪头小无锡”掌门,这里的麻酱热拌面、咖喱牛肉汤、五香牛肉面及苏锡帮浇头面卖得火热。曾住四明里的汪兄回忆,重庆中路66号老字号永茂昌面馆,特色面拖排骨面、鱼片面,面浇头非常入味,三角四分一碗,他经常看到农民送半爿猪肉来,店经理请农民吃面。1965年光明邨点心店以卖菜、肉、豆沙中包闻名,我外婆带我去吃虾仁面,真鲜,外婆自己舍不得吃,坐在旁边看着我吃得开心,这是我55年前在光明邨吃面,难忘的记忆……

我曾去“淮国旧”东边的老松顺饭店里吃过素浇面、面筋、百叶包,据马尚龙的朋友,老松顺原来的经理回忆:“此店是1937年龚先生开在新城隍庙百花商场的弄口北侧,1953年迁到淮海中路394号,早上下午卖点心,有各式面条、小笼包、单档”。作家吴亮曾写到老松顺,“请父母亲去老松顺吃饭,出门前母亲将几件衣服换来换去,临走前还擦了口红。坐定后让父母点菜。父亲说,简单些,我只要一个咕咾肉,一个蚝油芥蓝”。

淮海中路妇女用品商店对面弄堂里藏着一家有人叫它“康绥公寓”面馆(现在是北万新点心店),当年,大锅里煮着一大块牛肉,烧出的咖喱牛肉汤,香气四溢,吸引着路人,这里的牛肉面、牛汤面、肉丝汤面、炒面、锅贴样样好吃,碗筷洗好后一定要放在一只烧得滚沸的大锅里烧煮消毒,墙上挂红纸条,写着:“传染病者请撕下一张,我们特别消毒,谢谢。”店家讲卫生,食客吃得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