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今日投诉 制冷机转不停  房屋震睡不着 会认脸  善消毒  懂监测 电梯频罢工  八旬翁无奈爬高楼
第5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2020-07-21

会认脸 善消毒 懂监测

上海地铁防疫添智能“新武器”

目前,上海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处于三级,常态化防疫并未放松,特别在轨道交通等客流密度较高的领域。进站戴口罩、接受测温,清洁和消毒仍保持足够频次……酷暑将至,上海地铁已推出或正在研发多项“智能新武器”。智慧地铁牵手科学防疫,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将明显提升防疫效率。

自动识别“口罩脸”

在上海坐地铁,全程必须戴口罩。“天气渐热,有些乘客开始放松警惕,把口罩拉到鼻子甚至嘴下。”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客运市场部副经理毛晓蕾说,“这种‘意思意思’的方式不可取。”

站内工作人员见到没戴口罩的乘客,会立刻上前劝阻;在进站闸机附近,安检员也会要求乘客戴上口罩,方能过闸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系统集成研究部主任张立东指出,除人力巡检,还有辅助技术手段。“2号线徐泾东站部分入口今年进博会前计划安装全新的智能高清摄像头,除了测温,还能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乘客有没有戴口罩,并及时发提示音。”张立东解释,进博会期间,部分观众离馆选择从馆内直接入徐泾东站。考虑到进馆时已安检,相关地铁入口不设二次安检,“新设备能提高客流进站速度,减少人力巡检成本,有效提醒乘客戴口罩。”

毛晓蕾介绍,上海地铁全路网共784个测温点,其中563个使用热成像仪,占比超70%。在重点和门户车站,每个进站乘客的体温都会实时显示在测温设备上。

开发“机器保洁员”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所有地铁列车每天结束运营回库后,都会接受全面清洁、消毒。保洁队伍每晚坚守各车辆基地,在一节又一节车厢里辗转,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工作能不能请机器人“代劳”?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环境节能研究部副主任郑懿给出了肯定的回应。“我们正在和相关企业开展研究,希望定制开发一批‘机器保洁员’,今年有望试点推出。”他解释,地铁列车的常规地面清洁和全车消毒等工作,机器人不但胜任,而且干得更好。“它们稳定性较强,可精准控制清洁的力度、速度和位置。缝隙、椅背、扶手等处若残留污垢水渍,再由保洁人员出马,解决精细环节。人机配合,降本增效。”

郑懿指出,地铁列车型号多样,车厢空间有限,有的座椅下是空的,有的则装有电控箱或灭火器,所以需要定制最合适的机器人。“既降低保洁员的劳动强度,又增加安全系数,减少喷洒对人体的刺激。”

环境监测更智能

清洁消毒,对车辆保洁队和未来的机器人伙伴而言,意味着用心擦拭和喷洒;但对郑懿和同事们来说,则意味着全新科研项目。今年初,他参与的新课题启动——上海地铁与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研究“环境健康保障技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让地铁车站和车厢加强通风换气、提升消毒效率、智能监测环境。”郑懿补充说,新课题的另一项研究是对车站车厢的细菌、病毒环境开展常规检测,形成科学完整的病原谱库。“了解常规细菌和病毒品种,再定期检测、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此外,建设中的14号线正在试点“环境智能化监测”。郑懿透露,已安装多种智能设备,对车站和区间隧道的噪声、颗粒物、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有毒有害气体等指标实时监测。“相关数据与环境控制系统联动,根据节能或防疫要求,灵活调整过滤、消毒、新风等设备,保障乘客出行安全,未来有望在更多线路推广。” 首席记者 曹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