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上海科技馆举办日食特展 广告 昨天新增2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当展览变成网红 老旧小区更新不止是“换衣戴帽” 援疆干部“头脑风暴”“卫星工厂”精准扶贫
第7版:综合新闻 2020-07-21

当展览变成网红

□厉苒苒

夏日炎炎,逛展拍照……这如今已成为沪上不少年轻人的周末选择。各类美术展中人头攒动,偶尔甚至会发生诸如“朋友,你挡我拍照了”……这样的对话。

在某社交分享媒体词条中搜索“美术馆”,至少有14万篇笔记,与之相关的是“美术馆拍照”、“美术馆穿搭”、“美术馆滤镜”……几乎都和展览内容无关,重点在“拍照”、“如何拗造型”、“穿什么衣服出片率高”——和前段时间大热的野餐一样,重点不在吃,在于好看,到美术馆同样也不在于它的艺术价值,而在于“拍照+分享”。

这是艺术展的初衷吗?显然不是。

被不少人视为网红展览的代表,Team Lab无界美术馆,原本是通过交互与科技的方式表达“人类参与自然而对自然产生的影响”,因为视觉效果美轮美奂,成为拍照打卡圣地。Team lab主席松本明耐先生就曾郁闷感慨,“拍照好看”从来不是他们的目的,甚至发表过“在这个大型自拍现场,没有人去感受作品背后意义”的言论。

不过,并非所有网红展览都如TeamLab这般“有追求”,越来越多的展览在布展时为人们拍照而精心设置,这些展览通过参观者上传到社交网络实现了所谓的“口碑传播”。

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更加注重给参观者以美的启迪和人生思考,网红展却不然。

当观展的焦点变成了什么角度拍照最美、什么颜色配我的服饰、什么展品更能表现我的气质时……展览的本质就已变味。一顿咔咔咔之后,谁还会记得身后的艺术品是什么?

发达的科技给了艺术展览和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以更丰富立体的样貌和更无界的可能。然而,当艺术沦为屠屏社交媒体的附庸,那些本应代表美与智慧带给人们的感动,又该何处安放?

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底线一定有肩负起国民审美教育的责任这一条,“拍照好看”或许是人们走进艺术门槛的第一步,但接下来怎么把这些观众变成美术馆美育教育的对象,才是当代美术馆和博物馆接下来应该思考的新课题和努力的方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