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
我的书架上有一长溜美食书籍,沈嘉禄《上海老味道》那本是他的第一版,由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插画,这本书如今已出到第三版。嘉禄老师每一版都有修改、删减添加,各版又添印过很多次,足以证明《上海老味道》在读者中的口碑之佳。书摆在店里不会说话,书的魅力靠读者拿起来翻阅,捧在手里,与其他想要的书几番比较,终于拿去账台结账来证明。书的魅力还由读者口口相传,书不好看,没价值,任由作者、出版社声嘶力竭宣传,站台演讲,来来来给你签名,广告刷屏朋友圈也是没有用的,读书人都精着呢。
沈嘉禄写美食很早,90年代初我还没发表过一篇美食文章时,他就已经成名,主打小说、非虚构大特写、专题艺术评论,干新闻工作非常忙,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放弃写美食。初版于2007年2月的《上海老味道》中很多是他早期的美食随笔,那一味味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仿佛久远的老味道在纸上出现,引起读者阵阵惊喜,是吗有吗,上海有那么多好吃的,怎么我听都没听说过,现在哪里有吃,谁会做啊?上海人急啊,遗憾、失落以至于愤怒起来,为什么真正上海老味道会失落于市井作坊、饭店宾馆?这里有很多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总结的。幸好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陆文夫小说《美食家》为“食文化”正了名。
沈嘉禄已出版美食著作不下七八本,最新的是《上海老味道续集》,其中内容承续了前一本“上海”、“老味道”的重点,诚如嘉禄所说:“一个地方的老味道,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它不仅与传说、食物、风土、习俗、秘方、手艺、时间、作坊主、老师傅、老板娘有关,更与地域历史、人文积淀有关,与我们的家庭有关,与个人成长史有关。”嘉禄的美食随笔是坦诚自然的,他不忌讳谈年幼时家里食物匮乏,自己猴急吃相,弄堂口简陋的点心摊,然而我们却从他描绘的粗茶淡饭中看到慈母的爱,兄弟的情,邻里隔壁热气腾腾的民俗民风。令人怀念的草根葱油饼,汤卷煎糟秃肺,大食堂红烧大排那么诱人。
时光流转,上海人餐桌上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城内城外各式餐厅争奇斗艳,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刺激消费,面对外来威胁必须提振内需,沈嘉禄站在美食界潮头,义无反顾要为此做贡献。在《老上海味道续集》中有不少近年来由他亲自踩点餐厅采访大厨的品评菜肴的文章。美食家沈嘉禄有立场有眼光,从他舌尖走过的味道不要抱有捣糨糊的想法,虽然他是个厚道人但心里飒飒清,一些名厨在他面前绝对不敢胡乱夸口,只有谦虚低调才能换来嘉禄老师诚心诚意的指教。
在美食江湖,嘉禄老师见多识广,但是他仍然保持爱学习勤记录的习惯,我与他共同赴宴多次,每次佳肴当前我都忘记初衷,埋头扮演食客吃个不停。而嘉禄一面倾听主厨讲解,一面品尝,间或咔嚓咔嚓拍菜,经常掏出小纸条记要点。结果隔日一篇美食随笔就已面世,大局细节无一遗漏,还能随口调侃自己,使围观群众无法嫉妒他的吃福。
厚重两大本《上海老味道》写尽上海人的心头好,它是沈嘉禄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血表达,是对上海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