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上海一地,受中西文化长期影响,视执仪奉礼为至要。“意勿过”就是上海人常用的一句谦礼之辞,意思是情意上过不去、良心上有亏欠,总之感到不好意思。
“意勿过”的词源是“过意”。这个“过意”就是超过常例、超过了应得的程度、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意。汉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臣弘罢驽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唐代陈子昂《谏用刑书》:“臣本蜀之匹夫,宦不望达;陛下过意,擢臣草莽之下,升在麟台之阁。”宋代陈师道《答秦觏书》:“再惠诗,雍雍有家法,诵之数日不休,固为足下贺。不图过意,责以师教,阙然无以为报,惟愧而已。”其中的“过意”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将“过意”改为否定式,那就是过不了常例、过不了应得的这个限度。因为这个否定式也被用作谦辞,所以它越过了“按照常例”、“符合应得”、“正常赋予”这个层面,表达的是一种自忖达不到被赋予哪怕是正常情意的程度。这种感觉就是难以心安理得、就是不好意思。来看看历代文人用例:宋代欧阳修《与李留后书》:“初深欲自书,屡试书数本,皆自嫌不过意,遂已。”明代冯梦龙《量江记·宫眷北行》:“迎新弃旧,我心下不过意。”清代《红楼梦》:“这里宝二爷不过意,要替他认一半。”
这一自谦式的礼仪用辞也被写作“意不过”。宋元时期的董解元《西厢记》:“更不辱你爷,便不羞见我?我还待送断你子箇,却又子母情肠意不过。”当然,“意不过”到了上海人口中,就变成了“意勿过”。清代吴语小说《九尾龟》:“多花几千洋钱,耐方大人自然是呒啥稀奇,不过倪自家像煞有点意勿过。”1985年,《方言》杂志发表的《上海方言的熟语》:“侬待我介好,我真意勿过。”
现在的上海话传承了这个否定式的谦礼之辞,却很少用它的肯定式;若要用时也都用于问句:“侬意得过口伐?”如同普通话说:“你好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