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用精细管理疏解“开学焦虑” 迎新生  学校推“家访礼仪”  消疑虑  “小老师”改换称呼 如何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备口罩勤洗手,远离秋冬传染病
第6版:上海新闻 2020-08-28

迎新生 学校推“家访礼仪” 消疑虑 “小老师”改换称呼

人际沟通,“眼缘”很重要,家校合作也是如此。面对新的家长、新一届学生,如何迅速建立家校沟通纽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不少中小学教师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巧心思。

在高安路第一小学,新生“一对一”个别家访的传统已坚持多年。学校以女教师为主,第一次家访,学校就对教师的着装作出规定:要和日常教学期间一样,不能浓妆、不能涂抹过于鲜艳的指甲油、不能戴夸张的耳饰等一切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饰品、裙子要过膝、不能穿凉拖鞋……

老师大热天来家访,不少家长会准备饮料和水果招待老师,高安路一小建议老师面对家长的盛情,不妨吃一口水果、喝点水,避免因过于拘谨而造成尴尬,但是没喝完的瓶装水一定要随身带走。如今,一些家庭出于各种原因,更愿意和老师在咖啡馆等地碰面。这时,学校会建议老师比约定时间提早一些到达,自己点好饮料静候家长。

第一次见到老师,不仅是孩子,家长也会很兴奋,希望尽可能多地和老师深入沟通。高安路一小也对家访时间作出明确规定——不得少于20分钟,尽可能听孩子说、听家长聊,看一看孩子的小书桌整理得怎样,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

去年,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班主任陆智婕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被学校委以当一年级班主任的重任。小陆老师坦言,倘若自己是家长,面对这样一名“小”老师,恐怕也会在心里打个问号。为了赢得家长的信任,她要求自己从一言一行上下功夫。“比如,我会留意不说‘你’应该怎样怎样,而说‘我们’应该怎么配合,把家长和老师放在同一阵营,一起为孩子的成长想办法。”陆智婕说,虽然是小小的称呼上的改变,但从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变成了平等交流的朋友式沟通,很快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陆智婕说,无论新老教师,要真正赢得家长的信任,展示教师的专业性是最重要的。她喜欢和家长分享自己掌握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亲子沟通技巧。有家长看见孩子沉迷电脑、电视,忍不住打骂,但收效甚微。这时,陆智婕会为家长想“怪”招妙招,例如,“罚”孩子做一些不那么喜欢但对成长有益的事情(如吃胡萝卜等),来取代打骂等责罚。当家长们发现“姐姐”老师能很快解开一个个心结时,信任感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