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萍
前阵子和一位18岁少年聊到电子设备的连接,稍稍有点复杂,他便说:“我老了,搞不懂这种高科技了……”
“我老了”的说法,以往只在爷爷奶奶辈儿的人口中听到,后来成了油腻中年的口头禅,近来更是频频被年轻人用到。
这并非新现象。苏轼三十多岁时,便自称“老夫”,形容自己出城打猎、满怀抱负是“聊发少年狂”;而英国有本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一个老人的爱》,书名很像讲夕阳红之恋的,翻开一看,那个被称作“老人”的男主角刚五十……之所以被叫做“老人”,是因为当时人均寿命才40岁。至于苏轼所在的宋朝,人均寿命更“捉急”,大概只有30岁。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由于战乱、饥荒、夭折、缺医少药,直到194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还只有35岁。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提高,到1981年就变成了68岁,2019年已是77岁了;而1953年时,整个上海只有一位超过百岁的居民,如今好几千人。活到90来岁更是家常便饭。
大诗人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要记住,他说这话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历朝历代的帝王也不过人均活到四十来岁,普通人能活过三十就不错了。而现在,我们的寿命越来越长,翻了数倍,但很多人还在用一千多年前的心态和观念活着,动不动就“我老了”、“不中用了”,其实是为自己的惰性和不努力找借口而已。
那些声称“我老了”的人大多不知道,科学界定的人类年龄为三种:年代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年代年龄”是按出生年份计算的年龄,也就是自然年龄。根据目前世卫组织对人类自然年龄的划定,60岁之前还只是中年人,正处于壮年期。
至于“生理年龄”,指生理器官反映的人年轻或衰老程度,是从医学和生物学角度衡量的,所谓“你看起来好年轻”、“他比实际年龄看起来老很多”,其实就是用面容长相身材等生理指标推测的生理年龄。
我们无法改变身份证上的年代年龄,却可以通过饮食、作息、锻炼和保养改变生理年龄。而“心理年龄”,那更是完全由各人自己掌握。有些人不管多大年纪,整天不是无所事事就是哀叹衰老,但有些岁数大的人,活得比年轻人还精彩:
81岁的薛敏修,坚持学完天津大学四年本科课程,会五门外语,摄影、电脑修图、游泳样样 精通;90岁的江敏慈,入驻年轻人扎堆的网站发视频,收获了136万点赞和1000万播放量;90岁的森浜子,坚信“玩得好才能活得好”,电子游戏打得比小青年还帅,目前是世界最高龄游戏主播,迷妹迷弟无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白发老妈梅耶,69岁成为岁数最大的模特,70岁宣布“不会退休,人到七十更精彩”;71岁出版《人生由我》;72岁分享了永葆年轻的秘诀:
要远离那些总想用年龄让你焦虑的人,要和那些不惧变老的人做朋友。老,是一件好事,它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智慧、从容、积极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