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甫圣
1989年9月,由《朵云》杂志发起的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董的故乡上海松江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美、英、日、澳、苏联、罗马尼亚等国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而富于深度的交流讨论。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文化界首先举办的跨国盛会,不仅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例如美国就于三年后组织了更加深入的董其昌研讨会,而且还对国内文化思想解放进程有所推动。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和史论家,他的书画创作和艺术理论对其后三百余年视觉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但五四以来,尤其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董其昌往往成为人们盲目否定的对象,甚至连清代的摹古画风也要由他负责。这次研讨会以实事求是和多元并协的态度,全面扭转了积弊已久的学术风气。
学者们有的从史实梳理、史料钩沉入手,对董其昌生前身后的相关行迹和影响作出系统考察;有的从南北宗论、文人画、正统派、收藏鉴定、生平交游、代笔、书或画等某一论题出发,深入剖析董其昌赖以成就自我的方式、趣味和价值;有的从个人建树与效果历史相联系的角度,勾勒了董其昌既集古之大成又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复合形象;有的从人无可避的文化处境着眼,寻绎董其昌对待处境和超越处境的历史轨迹,进而评价其光与影互见的文化史意义;有的直接切入文化语境的历史性变迁,列叙董其昌在接受美学上起落不定的遭遇,以及历史人物与其社会影响之间难以弥合的落差。如此等等,或针对前人未曾充分研究的问题小中见大,深入开掘,揭示某种历史联系中的价值规律,或以大观小,通由宏阔视野放眼因果联系,致力于体大思精的逻辑化阐发,在拓宽对董其昌及其所处语境方方面面了解的同时,揭示了董氏这一充满矛盾的特殊人物出现的原因、存在的意义和发生久远影响的上下文关系,把对董氏和近古文人画的研究推向了较高的理论层面。
除了数十篇论文所代表的最新学术成果,这次研讨会还在两重意义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助益。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深受社会动荡的干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传统文化价值危机,下半叶的政治功利主义思维范式,笼罩着几乎所有从事文艺创作和文化研究的人。董其昌表现在接受美学上的冰火两重天,正是由此造成的。以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从文化研究的途径上率先走出了世纪阴影,自成体系的艺术本体论不再逼良为娼,人们获得了真诚思考的活力与自由。这是第一重意义。
第二重意义,则表现在学术研究和逻辑思辨的方法论上。数十年的东西文化阻隔,使董其昌研讨会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便捷窗口,致力于同一课题而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又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广度提升了一个层级。目前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与国际上日益趋近,而这种标准,正是当年西方学者参会论文的标配。
董其昌研讨会闭幕式上,我们宣布了每三年举办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决定,并将下届主题确定为清初四王。四王也是影响力大起大落的人物,将为人们提供深入体察艺术演衍规律和社会人情之变的重要契机。
明天请看:在书画社工作那16年,所学让我受益至今,常温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