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松
结束了在莫斯科的行程,此间的导游把随团人员送上去圣彼得堡的高铁,说,抵达目的地后当地导游会来迎接。他再三叮嘱:“这是我们在此行与俄罗斯人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旅程,请大家在车厢内保持安静。”
从莫斯科至圣彼得堡全程700公里,4小时到达,中国游客散坐在俄罗斯人群中,享受着车厢里的安静。
行程过半,不时传来“嗑”的声音。循声望去,有个大妈在嗑瓜子,气味弥漫车厢。完事,她不顾周围乘客,接连拍打起身前的瓜壳碎末;继而,双手举过头顶形成一个V字形,上肢舒展的同时,旁若无人地大声发出萎靡不振的打哈欠声。这时,前几排的一个大妈开始高声播放微信里的搞笑视频,内容粗俗。与此同时,与我隔了一条走廊、临窗而坐的另一个大妈的手机里也响起类似闹剧。我两次压低嗓门劝其轻声一点,她勉强“嗯”一声,却毫无收敛之态。嘈杂声让大多数乘客无法安宁,好在俄罗斯人也有近似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礼仪,保持平静地坐着,算是对客人的尊重。
闹声没完没了。忽然,一个乘警神情严肃地走来。在旁人的提醒下,两大妈收起手机。乘警一见她们,脸上的表情马上显示找到了答案,挤出一丝尴尬的笑表示友好,然后把食指挡在自己撅着嘴的前面,对每个中国乘客做出“请勿喧哗”的肢体语言。整个团队被几个有着不良习惯的大妈带了节奏,让车厢里的俄罗斯人侧目。
近年来,有些大妈的作派越来越让人耳熟能详,她们在公共场所往往显出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也许病根在于人生的第一堂课——本该学会做人做事的时候,遭遇了众所周知的动荡,长期缺失传统道德教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要改变生活陋习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当初,意大利的斯卡拉歌剧院在刚开始演出时,观众们聊天、谈生意、随意走动说笑,现场几乎听不到乐队演奏与演员说话。然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种吵闹的现象绝迹了,如今,该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圣地”。当然,国外的公共场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比如我们在俄罗斯排长队参观冬宫博物馆,一群外国游客公然插队;在维也纳的步行街喝咖啡,被一群人严重打扰;巴黎街头常有人闯红灯;布达佩斯、布拉格非机动车逆行与随地吐痰现象并不少见……总之,有人的地方,某些情况是差不多的。
若把世界当成一辆高铁,一节车厢就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别管别人怎样,我们先要在自己的“车厢”里营造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国际化环境。好在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我们确实需要这个氛围。如此看来,无需几代大妈,我们就能在每一节“车厢”里,比别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