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文玩笔架得雅趣 我珍藏的“世博名片” 火花点燃节约理念 醇香扑鼻的《酒坛壶》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0-10-14

文玩笔架得雅趣

◆陆明华

笔架,又称笔格、笔搁、笔山等,是挥毫时搁笔之文具。

笔架应产生于毛笔问世之后,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南北朝时,文人辞赋中对它多有歌咏,如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笔格赋》曰:“幽山之桂树,恒萦风而抱露。叶委郁而陆离,根纵横而盘互。尔其负霜含液,枝翠心赤,剪其片条,为此笔格。趺则岩岩高爽,似华山之孤生;管则员员峻逸,若九疑之争出。长对坐以衔烟,永临窗而储笔。”对用桂树之枝所做的笔格,歌颂备之,倾注了作者一腔深情。吴均生卒年代为公元469-520年,可见笔架至少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迄今看到的最早的笔架实物,是江苏无锡北宋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影青瓷兽形笔架水注,为一件笔架和水注两用器物。

笔架大多为多峰山形,一般为五峰,中峰最高,两边侧峰渐次之,平底。故笔架别称笔山。笔架的材质丰富多彩,计有瓷器、水晶、白玉、紫砂、铜、铁、木等。如唐代诗人罗隐云:“珊瑚笔架真珠履,曾和陈王几首诗”,他用的是珊瑚笔架;《开元天宝遗事》:“学士苏頲,有一锦纹花石,镂为笔架”。苏頲用的是锦纹花石;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中提及“古玉笔格”,《宋稗类抄》中有“铜绿笔格”等。笔架中最为珍贵的是自然之物,如树根所做的笔架,“有一老树根,蟠曲万状,长止七寸,宛若行龙,鳞角爪牙悉备,摩弄如玉,此承天生笔格”,为人称道。相传乾隆皇帝有鹿角笔架,就是一件天然之物,为此乾隆还为之赋诗:“茸长八叉老,蜕然去不留……雅宜供架笔,毛颖本同游”,可见其喜欢至极。

笔者案头上有三件笔架。其中最喜欢的是一件清代铜包型笔架(见图),该笔架长约15厘米,造型十分精致。造型古朴而大方,头上可以搁笔,尾有一竖立的圆形笔套可以插笔。旁边还有一圆形笔添,供润笔头用,可谓一物多用。其余两件笔架,一是龙泉瓷笔架,仿古图案,典雅古朴;二是老红木笔架,在浙江东阳淘得。臂搁是竹雕腕枕,由木刻名家徐存云与其夫人陆颖制作,上有对联一副:“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於物长精神”,此为吾座右铭也。这些器物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雅趣,是难得的案头文玩精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