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独立
82.6%有固定收入
文体锻炼
每天参与文化活动2.24小时,体育锻炼2.05小时,娱乐活动2.00个小时
健康状况
52.5%认为“状况良好”
情感需求
在情感方面满足度为76.38,处于“比较满足”的水平
上海老人为养老做了哪些准备?老人退休后适应期多长?老年群体最需要社会给予哪方面支持?……重阳节前夕,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上海老年人养老意识现状公益调查报告》,为建设积极养老支持体系提出建议。
调查发现,上海老人物质基础较好,但养老观念仍较传统。82.6%的老人有固定收入,有4.9%没有收入来源。退休工资和劳动收入是主要来源,子女抚养费仅占2.2%,说明上海老年人经济较独立。71.9%的老人缴纳社会保险,66.6%进行储蓄。
调查还显示,61.7%受访者能在1年内调整到退休状态,退休适应期平均周期14个月,收入水平越高,退休适应期越长。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60.1%的受访者表示十分认同或比较认同。但“养儿防老”的内涵发生变化,老人最希望子女能够尽到的义务是与老人谈心解闷(53.9%)、照顾老人起居(52.%)。老人更看重精神抚慰和关心。
健康状况方面,19.9%受访者认为自己“精力充沛”,52.5%认为“状况良好”。超半数老人表示目前睡得踏实。
调查中,受访老人每天参与文化活动2.24小时,参与体育锻炼2.05小时,参与娱乐活动2.00个小时。文化活动中,养花养草、书画和听戏听剧是首选,体锻中太极拳、棋牌类占前两位,娱乐活动中旅游、舞蹈队和养宠排名前三。
此外,很多上海老人退休后,继续为“小家”或“大家”服务。45.1%老人参与子女及第三代的日常生活照料,每天平均花费2.74个小时为子女的小家继续做贡献。另有61.19%的老人每周参与社会活动,其中人际交往(53.5%)、兴趣与技能培训(36.8%)和志愿活动(32.5%)的参与率较高。近三分之一老人半年内参与过志愿服务,服务时长月均9.20个小时,已成常态。
调查认为,总体看,上海老人情感方面满足度为76.38,处于“比较满足”水平。老年人群最希望得到子女(81.9%)的情感支持,其次是亲戚(48.8%)和社区(48.3%)。因此,社区在养老生活的精神需求中地位较重要,“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可提供子女无法给予的慰藉和快乐,老人一同出行、一起聚餐,都是养老方式的积极补充。
同时,近半数受访者认为,“适老化”居住环境是目前最需获社会支持的方面。其中,居住环境需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公共区域“适老化”设施布局也需优化,满足老人走出家门的需求。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