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玩出腔调 申音里唱出光阴的味道 广场上跳出电波的感觉
第13版:文体新闻 2020-11-16

申音里唱出光阴的味道

越来越年轻的上海浦江戏曲节推动薪火相传

“一零后”的阿庆嫂稚气未脱却台风稳健,“九零后”的宝哥哥和林妹妹传唱红楼经典;韵味悠长的黄梅戏《夫妻观灯》俏皮有趣……“我和我的家乡”上海浦江戏曲节长三角展演周颁奖礼昨日在慧音剧场圆满落幕。台上从6岁到60岁的戏曲爱好者,用他们的深情演唱和真挚表演,让人们听见沪剧这一“申之声”在这方土地上的力量。

百姓的沪剧品牌

沪剧是上海独有的戏曲剧种,闵行是沪剧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浦江戏曲节已经走过了七年。多年来,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平台,上海浦江沪剧节从闵行走向全市,成为上海沪剧艺术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承担着沪剧传承和发展的使命。

2019年,上海浦江沪剧节升级为上海浦江戏曲节,在传承和发扬沪剧的同时,积极搭建长三角戏曲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原创沪剧挑大梁”、“沪剧民星上电视”、“最年轻的沪剧票友从40岁发展到6岁”、“外国媳妇唱沪剧”……浦江沪剧节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让沪剧从延续走向传承、创新,从单一年龄段传承走向全年龄段发展,从本土居民喜爱到外国友人一起来参赛,切实推进沪剧走进寻常百姓家,地方文化品牌效应逐步彰显。

爷孙组合最灵光

今年的上海浦江戏曲节,“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依然是重头戏。展演中获奖作品半数以上都是沪剧演唱,其中一对“爷孙组合”尤为引人瞩目,他们合演沪剧《芦荡火种》中“智斗”一段赢得掌声一片。

原来,由于爷爷是戏迷,自小跟随其长大的孙女小紫恬也耳濡目染。拥有一家小小外贸公司的爷爷徐竞帆,早在15年前就在企业里组了一支沪剧沙龙,后来不但每年都会自发组织演出,还会送戏下乡村。常年在后台玩耍的小紫恬,不知不觉中竟也能从跟唱到表演。发现孩子的天赋,爷爷高兴得不得了,更将此作为孩子的特长来培养。如今,徐紫恬已经是三林实验小学两年级的学生,被问到如果唱戏和学业有冲突要怎么办?“总归是先做功课,只要能快点把功课做完,就不会和唱戏有冲突了呀!”

儿子替母亲圆梦

七零后的卫继红是此次最佳演唱奖得主,她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唱沪剧,至今已经四十余年。工作后,卫继红也未曾有一日放下过这一爱好。由于嗓音甜糯、仪态端方,她作为文艺骨干加入了公司的艺术团,登台演出成了家常便饭。如今,让卫继红最自豪的是儿子刘仲昊在自己的影响下青出于蓝,考入了上海沪剧院,成为一名正式的演员,“我最开心的就是,儿子能成为比我还要棒的沪剧传承人,有他们这批零零后接班,我们的沪剧文化也会越来越繁荣。”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通过沪剧邀请赛喜欢上了沪剧。第一届浦江沪剧节参赛者多为中老年,最年轻的选手为43岁,而今年18岁以下进入决赛的选手超过了50人,最小的仅有6岁。上海浦江戏曲节已成为年轻人了解中华传统经典的重要平台,推动着传统戏曲文化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