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着金海湖的金海街道,在此冬季也暖意融融,它是“东方美谷”的核心区,那里有诸多生物科技企业;它是奉贤的文化中心,那里有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有博物馆,有许多文化创意企业;那里更有奉贤的明珠金海湖,是人们休闲度假的胜地;那里还有许多现代居住区,集聚着本地居民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
近年来,金海街道在南上海核心圈层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形成具有金海特色的志愿文化,引领着区域内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18.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
有阳光才有绚烂的晚霞
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从其对弱势群体、孤寡老人的态度中可见一二。金海街道有274户孤寡老人家庭,其中,90岁以上的老人有105位。他们年轻时曾为今天的小康生活奋斗过,如今老了,他们不同的生活需求又该如何去满足?金海街道从大力推进综合为老服务着手,组建多支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爱心送餐志愿者
街道为200多位65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间助餐服务,已开展了八年。厨师秦师傅做得一手可口清淡的菜肴,深受老人喜爱。而105位高龄老人行动不便,不能来爱心食堂是个现实问题。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为老人着想,决定给老人送餐。这将增加一倍的工作量,秦师傅欣然接受。街道又招募了熟悉本区域情况的志愿者,与各小区物业公司沟通后,配备了门禁卡,方便送餐上门。
受爱心送餐行动感染,华昌集团的总经理蔡国平慨然允诺每年捐赠50万元资金,让“爱心午餐”这项志愿行动得以持续。
“一个人的剧场”志愿者
什么是“一个人的剧场”?就是一群人演戏,给一个人观看。也许有人问:这值吗?金海街道这个创意告诉我们:值!
在2018年的大调研走访中,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朱华了解到有些不便出门的老人对文艺演出非常感兴趣,但受限于自身身体原因,外出观看演出成了一种奢望。于是就整合街道内文化团队的资源,组织了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他们会沪剧、越剧、舞蹈、唱歌、相声、独角戏等,专门上门给老人演出。97岁的丁火珍老人,腿脚不便,无法出门,每天只能坐在阳台上看过往行人,甚是孤独,妍梅艺术团的数十名志愿者就上门给她一个人演了四十分钟的戏曲节目。曾经的警察王建明,因小脑萎缩而坐在轮椅上,语言表达也有障碍,生病前的他喜欢唱歌、听相声、看魔术表演,南上海音乐艺术工作室的志愿者们就上门给他唱《少年壮志不言愁》《绿岛小夜曲》,激起他从警的美好回忆。
没有绚烂的灯光,没有精美的服装,甚至没有与观众的互动,但文化志愿者们每次的演出都根据这位特殊观众的喜好而精心准备,提前编排。每次演出结束离开时,志愿者们看着观众依依不舍的期盼目光,心里都暖暖的。
给老人拍照的志愿者
金海街道有个“拾光摄影团队”,是一个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公益摄影团队。八年前,郑瑜98岁的外婆去世,可家里竟没有她的照片作遗像。外婆辛苦一生,走时却没一张像,郑瑜心里隐隐作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联想到农村像外婆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曾是军人的他雷厉风行,便拿出自己的傻瓜相机,利用节假日走村串户,给老人义务拍照。
那个想拍照却不敢说的怯生生的老人,是郑瑜笑着把她拉进镜头,并告诉她拍照免费,不收钱;那个拉着郑瑜一定要拍一张田野背景照的刘阿婆,她说那是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耕作的土地;那位叫不出名字的老伯,特意把郑瑜请去家里,为的是给因糖尿病截肢而长期卧床的妻子照张相,那天,老伯一大早就给妻子穿上新衣服,哄着妻子说:囡囡笑一笑,郑瑜的镜头里就此定格了这多年未见的笑容;一对老夫妇,妻子身患癌症已在弥留之际,老伴哭着说,俩人夫妻一场,却没一张合影,如果她走了,我再也看不到了!郑瑜认真对焦,记录下了这对夫妇今生唯一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影。
八年过去了,郑瑜的“拾光”团队在不断壮大,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为老人义务拍照的行列中。5000多张照片,要放弃多少休息时间呢?看着照片中定格的笑脸,郑瑜他们觉得值!
“拾光”,拾起流逝的岁月,拾起生活的美好!
和谐的背后总有人默默奉献
金海街道现有11个居委会,23个小区,人口5.1万人。这里,有本地的居民,更有三分之二的外来人口;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高学历人才,也有建筑工人。这些习俗不同,文化各异,作息交叉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小区里,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要使各类人群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和谐相处,志愿者组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恒贤社区“十姐妹”志愿服务队
这是由吴凤琴、周建芳、徐丽勤三位阿姨发起的志愿服务队,从当初的“十姐妹”发展到了如今的三十多位。她们曾是老师、饭店老板娘、私营业主、退休职工等,她们来自各行各业,但都开朗乐观、能说会干。居民的需求让她们凝聚起来,为创造和谐小区出力。譬如周建芳,她善于做调解工作。有一户居民思想迷信,在家门口挂了个“辟邪”物件,正对着邻居大门,正巧邻居家有人生病,于是就认为那“辟邪”物件在作祟,两家矛盾由此产生。周建芳得知后,先上挂“辟邪”物件的人家,宣传科学知识,说服其主动摘下物件;再向另一家解释,生病与自身身体情况有关,而不是“辟邪”物件的原因,我们都要相信科学。经她几次上门调解,两家消除隔阂,和好如初。徐丽勤擅长烹饪、做点心,她经常将自己制作的点心给小区里的独居老人分享,还开设了烹饪班传授技艺。吴凤琴曾是人民教师,能歌善舞,热心公益,作为“十姐妹”的带头人,她在服务居民的同时,还为“十姐妹”志愿服务队制定了规章制度,并在小区里带头做表率。从清洁家园、平安巡逻到文艺演出、垃圾分类,“十姐妹”的服务内容可谓应有尽有。自从有了“十姐妹”,恒贤社区的环境更整洁了,邻里更和谐了,生活更有滋有味了。
新奉贤人组建的“新星”志愿服务队
金水苑是金海街道最早的动迁小区,除了本地动迁居民,还有不少外来的“新居民”。魏寿贵,来自湖北咸宁,因子女在上海工作,他退休后就买房到金水苑定居。初到金水苑的他,很想为小区的建设出力,于是就动员郭本贤、程星月、吴舒秋等“新居民”,一起做小区的志愿者。他们穿着红马甲巡逻、拿着钳子捡垃圾、发挥所长为居民演出、为小区发展建言献策,在“新居民”间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几年下来,越来越多的“新居民”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由35名“新居民”组成的“新星”志愿服务队自此诞生。“新星”志愿服务队成了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他们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也成为金水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常说,这里是新家,既然是家,就要拿出主人的样子来,就要以实际行动爱家爱小区。
垃圾分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者
垃圾分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这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情。垃圾分类是功在千秋的实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关人民的生命与健康。这两件大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街道、居委的人手有限,只能依靠群众的力量,打好这场人民战争。街道组织和自发行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防疫志愿者将近千人,在志愿者的努力下,金海街道完善垃圾收运体系,使垃圾全程分类管理落到实处,获评首批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疫情期间,防疫志愿者们牢牢守住社区防疫的“第一线”,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这艰巨而持久的工作,全靠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21支志愿者队伍、4444名注册志愿者、服务总时长近50000小时,周四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引导、“白领益小时”、“爱心医小时”、邻帮邻、平安巡逻、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项目,使党员带头、居民参与、楼道互助、社区互帮、全域互动的志愿服务氛围不断浓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金海街道已逐步形成独具金海特色的“志愿文化”,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金海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和煦的阳光照在金海湖上,映出蓝天碧水。“志愿文化”美化生活,纯洁心灵,那是金海湖畔美丽的风景线!(文/汤朔梅、图/郑瑜、王川、马驰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