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人文古邑老西门  法治文明新社区
第9版:专版 2020-12-04
“法律夜门诊”全覆盖,“法治文化艺术节”喜闻乐见,“文庙街区共治”创新社会治理,黄浦区老西门街道——

人文古邑老西门 法治文明新社区

律师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解答法律疑问

全面依法治国,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迄今,老西门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与“法律夜门诊”的双层多点立体式法律服务体系已全面铺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在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让自治、共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让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未来,老西门将持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区善治,持续借力街道法律顾问推进依法行政,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对社区工作者、群众自治力量和物业管理人员,开展法治思维与民主协商技巧培训,提升开展群众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未来,作为肩负着传承历史与开辟未来重任的新一代西门人,我们还将通过推进文庙街区治理,矢志不渝地当好街区居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街区治理发展的推动者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

党工委书记 庄卫勤

老西门,上海老城厢发祥地之一,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文庙就位于老西门街道。

进入新时代,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如何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法治社区,提升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传播法治文化?请看:人文古邑老西门,法治文明新社区。

公共法律服务

“法律夜门诊”对症下药

2014年1月,老西门街道第一家“法律夜门诊”开张。迄今,“法律夜门诊”从一家到18家,服务人群从辖区居民到无地域限制,9位律师每人负责两个居民区,每个月定时、定点、定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法律服务,传播法治思维,“法律夜门诊”对症下药有一套。

士林华苑和小西门,两个小区,一新一老,法律服务需求都很旺盛。士林华苑,中高档新式小区,新上海人居多。小西门,本地老年居民较多。两个小区,几乎就是老西门社会结构的缩影。老西门地处老城厢,二元结构突出,伴随旧改,中高档小区增加,中青年人口呈上升趋势,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逐渐增加。这样的区域特征,让老西门的法治文化小区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法律夜门诊”符合区域人口特征的新需求。像士林华苑一样,不少中高档小区居民接受法律服务的时间只能在下班回家后。“法律夜门诊”开进社区,执业律师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同时也是法治宣传志愿者。

“夜门诊”要看各种各样的“毛病”,有“急诊”、有“慢性病”,还有各种疑难杂症。居民张阿姨在医院就诊,不慎摔倒,手部骨折。张阿姨与医院协商,要求赔偿,协商未果,张阿姨便走上了信访之路,1年3个月都没能解决。最后,“法律夜门诊”反复协调双方,双方同意协商解决,医院一次性赔偿5700元。

面对社区的种种矛盾纠纷,“法律夜门诊”推出了“集体协商机制”,由律师参加集体协商会,解答法律疑问,并作为第三方见证矛盾进展,帮助拟定法律文书,用专业的法律素养化解纠纷。这样的协商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社区,近年来,老西门街道矛盾纠纷与110警情案件数逐步走低,标志着集体协商机制已逐渐在社区产生治安与稳定的双重效果。

事实上,“七五”普法期间,老西门街道着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构建完成以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为核心、“法律夜门诊”为分支的双层多点立体化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做到“三定”:“定人、定点、定时”;“三公示”:接待律师联系方式公示、专业特长公示、服务时间地点公示;三个“全覆盖”:时间全覆盖、空间全覆盖、对象全覆盖。全新的立体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让社区居民能够体会几乎每天都有免费法律咨询,每个社区都有专业法律服务的贴心感受。

传播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艺术节”喜闻乐见

今年10月15日,第二届老西门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幕。法治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以“学习‘四史’弘扬法治”为主题,迎接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实施,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营造法治环境,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老西门街道地处老城厢,人文底蕴深厚,街道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宣传,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法治需求。2020年《民法典》专题宣传,是老西门街道在“七五”普法收官之年的重中之重。法治文化艺术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法治宣传,用话题访谈、原创情景剧、说唱艺术、法治讲座等系列宣传活动普及《民法典》,突出《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贴合街区发展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街区法治文化品牌,构建街区法治价值体系,不断提升街区法治文化引领力和传播力;同时,通过新颖的宣传形式,充分调动“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学法、传法的积极性,活动进程中“谁执法谁普法”的专业知识普及、各居民区的民法典讲座,就是这群志愿者勇于争先引导居民群众学习理解民法典,逐步养成老西门法治新风尚,营造“人文老西门、和谐新社区”的新气象!

街区共治共享

“文庙街区治理”古邑焕新

今年9月26日,老西门街道在上海文庙明伦堂举行“古邑焕新·街区共治”文庙街区治理启动仪式,文庙街区——“开放社区的发展治理”拉开了帷幕。

多年来,以文庙历史建筑群为核心,在老西门街道辖区自然形成了一处开放式街区。如何让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文庙和5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璀璨光华,如何把文庙街区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转化为治理优势,如何让街区内的各类主体都能有效参与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老城厢地区社会治理能级?老西门街道积极探索街区共治新模式。

去年底到今年初,老西门街道与黄浦区地区办、复旦大学专家团队共同提出了探索“文庙街区治理”的新课题。通过前期实地走访调研,从人、文、地、产、景等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排摸文庙街区内各类治理要素和资源,以“开放社区的发展治理”为核心理念,以“古邑发祥处、人文传承地”为基本定位,推动成立了文庙街区党委、街区共治理事会“两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在“街区共治理事会”下设街区自治联盟、物业管理联盟、志愿服务联盟、街区文教联盟和商业发展联盟五个街区共治工作联盟,加强街区内各类主体、各方力量的整合联动,形成街区治理共同体,共同推动文庙街区的治理与发展。

文庙街区共治,目标在于:营商——推动老城厢社区形态持续改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旅——让来到文庙街区的每一位游客都有历史的记忆感和街区的体验感;参与——让街区内每个主体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共治——真正实现街区治理在空间上的商居联动、组织上的党群联动、治理上的三社联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