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
最近两天,有关天津泰达可能退出中国足坛的传闻正闹得沸沸扬扬。津门当地的足球记者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一段文字:天津不能没有职业足球!泰达这样有国企背景的老牌俱乐部尚且如此,更别提那些民营或私营的中小俱乐部了。
不管泰达是真“玩不起”了,还是只想放风借此索要一些优惠政策,都足以表明,在如今的中国足坛,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并不容易。好歹一年十来个亿真金白银的投入,干什么不行?
中国足协在新赛季准备推行的降薪、限外政策,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忧心忡忡。但主流的意见,基本还是支持的。其原因不外乎,中国足球虚火太旺、泡沫太多,再不好好治理,恐怕大家都要玩不下去了。
过去这两三年的中国足坛,“欠薪”成为“常态”,“解散”成了“热词”,好多家中乙、中甲俱乐部,踢着踢着就没了,长此以往,塔基崩塌,何谈上层建筑?即便是中超大户,也要为自己的营生发愁,肯定不正常。
买个外援,不上千万欧元的不算够格;一个基本不怎么上场的预备队球员,年薪也要百万以上……如果任由诸如此类的现象发展下去,足球真成了烧钱的“无底洞”。何况,早就有一拨接一拨的网友发出“灵魂拷问”:中国球员的收入稳居世界前列,国家队的水平排多少位?
至于俱乐部中性改名,以我的意见来看,倒未必要如此着急。足协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但现实情况还得多加考虑。足球的投资方不是“活雷锋”,连冠名的权利都被剥夺,谁来保障他们的利益?
欧洲的主流联赛,的确都是中性名字,但不要忘了,他们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运营体系。联赛转播权的分成、场地广告牌的收入,甚至俱乐部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培养年轻球员的转会,都是一支球队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一切,对国内俱乐部来说,想借此盈利还相当遥远。现实如此,又何必好高骛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