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在德国教汉语,这位双语老师“有一套”
第21版:新民海外 2020-12-14

在德国教汉语,这位双语老师“有一套”

2019年7月,张云刚(左一)率埃森伯乐中学中文合唱团访问中国,在北京天坛合影

张云刚(右二)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张云刚与合唱团学生在排练

欧洲时报供本报专稿 文 张乔楠

人物名片

张云刚

德国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汉语、英语教师

德国北威州联邦公务员、教育高级参议

11月29日,德国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中英文双语教师张云刚在欧洲德语区本土汉语教师专项培训上,做了《汉语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初级汉语教学》在线报告。张云刚在屏幕前滔滔不绝,参与培训的教师们在聊天框里反馈热烈。

埃森伯乐中学是德国最古老的12所公立中学之一,曾在2014年接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到访。

“汉语老师也应该是文化传播者,而不只是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有的老师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语言老师,然后为了引入中国文化,就带学生包个饺子写个毛笔字,以为这样的课堂就很丰富多彩了,但问题是效果达到了多少?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张云刚对汉语教学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

张云刚说,德国对汉语感兴趣的学生很多,但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我觉得更多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汉语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应该努力把文化真正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

1 德国学生问:“我”字为什么这样写?

张云刚出国前,在云南大学学习。后到德国不来梅大学攻读语言学与英语语言文学的本硕连读学位(Magister)。毕业后,通过德国国家考试取得了教师资格,在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担任汉语和英语老师。

这所中学从1994年起就开设了中文课,近年来,更是将中文列为了高中毕业考试(Abitur)选修科目。

在海外当一名汉语教师,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德语和英语能力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用外国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来传播中国文化,于是他们也只能局限于教授语言。即便如此,很多人在汉语的语法、结构上也无法深入教学,有些现象越解释越复杂,很快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张云刚表示,老师语言能力的欠缺导致学生难以坚持学习。

为了准备一堂能引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汉语课,老师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一方面是长远的知识储备。很多年前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字这么写?我当时告诉他,你就这么写就行了。多学几次,学生也会写了,但他们心里会一直有疑问。后来我去找有关字源的书,在北京、台北等很多地方买过这方面的书。原来,‘我’字本意是一种武器,代表了农耕民族的一种文化,武器是为了战斗,为了生存。”

他补充道:“那时候恍然大悟。天天看见的字,我们母语的老师会觉得很正常,外国学生的疑问就很值得我们思考。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做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这可能也得益于我以前当导游的经历。那段时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买一些与当地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不一定都看得完,能看一点是一点。长远的知识储备,是一堂好的语言文化课的前提。”

“作为汉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去把握课内课外传授语言文化的机会。”张云刚说,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每个人学习的优劣势。他给学生上课的材料、语料都要保证是最新的,是重新处理过的。“不能把以前旧的材料拿过来照本宣科。我在抖音上有很多短视频材料,关于语言、文化的内容,会在课前或者课后发到学生群组里,给他们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中国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得装有一桶水。”张云刚也时常翻阅一些中国传统建筑、中医方面的书籍,“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是无法准备的,就很考验老师的功力了,只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碰到问题时精准切入。”

即使课堂上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也要在课后补充知识回答学生的问题。“前几天,有学生发给我一张图片,是他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中文的‘企鹅’,因为‘企’代表了‘企业商务’,所以图片上就画了一只穿着西装的鹅。我一开始也觉得这种记忆方式很赞。但后来我仔细一查,‘企’的本意是‘抬起脚后跟站着’,如今在闽南语等很多南方方言中依然表示站立的意思。我就告诉学生,‘企鹅’就是‘站着的鹅’。之后又跟学生简单普及了什么是闽南方言。”张云刚表示说。

他也提到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人,不同的教学对象,决定了课前就要考虑好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把握什么度,都要好好设计,“否则很多东西你无限展开,展开了却收不回来。一来是把课讲散了,学生没有太大收获,二来还可能起负面作用,比如遇到政治敏感的话题,不能起到好的引导,还增加了学生的误解。所以回过头来总结,最重要的是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相结合。不同老师可以设计出很多独特的非常好的课,但不变的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

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过程中,几乎每一位汉语教师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跟学生探讨敏感话题。德国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媒体上有关中国的报道,张云刚就让学生找来各种各样的材料,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再在报告中呈现出来。“通过这个过程,在很多问题上,学生们真的会收获新的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

3 中文合唱团成为文化交流使者

已经从事10余年汉语言文化授课的张云刚坦言,自己也并非一开始就意识到文化传播在汉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进入国际学校授课时的情景,“当时也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很多人都有共识,认为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但教材介绍的只是具体的上课方法,比如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如何将文化和语言结合起来讲,基本没有这样的教材。”

张云刚曾经听过一位德国教授介绍经验,教中学生一门语言,不是为了培养他们当翻译,而是培养他们对一门语言的兴趣。那几年张云刚就一直问自己,在中学他能做什么。张云刚说:“德国学生对中国了解之匮乏,超过我们的想象。每次高一新生上课,我跟他们提‘die Verbotene Stadt’(紫禁城),基本没有人知道指的是故宫。几年探索下来,我对自己有了清晰定位——教汉语,也要做文化的使者。”

张云刚表示,没有文化做基础,对一门语言的新鲜感过后,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用文化深层次的东西来抓住他们。像写毛笔字、包饺子这样的形式确实不错,但不能仅限于此。要在语言教学中,把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东西告诉学生,让他们对中国产生美好的印象,才能支持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让他们有兴趣对中国做进一步的了解,将来他们看到有关中国的新闻时,也可以更客观理性地分析,而不是抱着偏激片面的态度。”

除了教学,张云刚还担任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中文合唱团的团长。这个合唱团的成立,还有一个故事。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及夫人彭丽媛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彭丽媛到访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旁听了一节中文课,并鼓励学生多唱中文歌曲来学习中文。学校借此契机,成立了一支由德国的孩子组成的中文合唱团,张云刚担任团长。2016年,彭丽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学生,并赞扬同学们的中文歌曲越唱越好。

这个合唱团曾多次参加重要的外交活动,已经成为中德青少年文化交流的使者。张云刚说:“合唱团起到了一个激励和凝聚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了中文以及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德的语言文化交流。”

今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张云刚组织合唱团团员及部分曾去过武汉参加秋令营的同学,录制了一首《让世界充满爱》,把美好的祝福化作动听的歌曲,为武汉加油打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