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红缘:红色血脉涌动两片热土
第13版:专版 2020-12-22

红缘:红色血脉涌动两片热土

顾正红烈士

顾正红烈士故居

1942年底军部转移淮南黄花塘时,陈毅、张茜将半岁的长子陈昊苏托付给射阳县参议长邹鲁山抚养。邹在日军扫荡的艰难岁月中,不惜代价保护小昊苏,直到八个月后昊苏被陈毅夫妇接回。

著名文学家、戏剧家钱杏邨(阿英)带领全家来到盐城,参加新四军的抗日文化工作。图为抗战时期的钱杏邨和其子钱毅

坐落在盐城市中心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盐城与上海,一个革命老区,一个抗战枢纽,两地流淌着千丝万缕的红色血脉。早年,盐城有志青年赴沪抗战救国,后来,盐城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和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无数上海的热血青年和仁人志士,来到盐城,投身滚滚抗战洪流。多年来,盐城与上海在战斗峥嵘的红色岁月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盐城人顾正红点燃五卅烈火

大革命时期,出生盐城阜宁(今属滨海县)的顾正红,以自己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壮举,成为上海和盐城人民共同的荣光与骄傲。

1921年家乡遇水灾,顾正红随母亲流落到上海,后在上海日商内外棉九厂、七厂当工人。1924年夏,顾正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办的工人夜校的学习和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活动,成为了俱乐部的积极分子。1925年2月,顾正红所在日厂工人进行反抗日本资本家剥削的斗争,他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14日,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方武力克扣工人工资和开除工人,再度组织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顾正红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工人群众游行示威。大班川村穷凶极恶,对着顾正红腿部开了一枪,他咬紧牙关,忍着伤痛,振臂高呼:“工友们,大家团结起来,斗争到底!”川村又对着顾正红连开数枪。顾正红倒在血泊之中。

因顾正红的牺牲,沪西日本纱厂2万多工人,发表宣言,宣布罢工,呼吁各界人民支持和援助工人斗争。上海学生首先走上街头,工商业界也纷起声援。24日,上海各界在闸北潭子湾举行公祭顾正红烈士万人大会。随后,罢工斗争迅速发展,以顾正红牺牲为导火线爆发的伟大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彪炳史册。

五卅运动后,上海总工会和全市各界代表组成五卅丧葬筹备处,在闸北方家木桥北堍修建顾正红墓。1932年、1937年墓地、墓碑相继遭日军破坏。1950年,上海市民政局于原址重新修建,立石碑一座,碑端镌刻红五星徽记,碑文为“五卅运动顾正红烈士之墓”。后又移至上海市烈士陵园,重立花岗石卧碑一座,碑铭横书“顾正红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还建立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上海国棉二厂为顾正红烈士建了塑像。烈士家乡盐城滨海县建立了顾正红纪念馆,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将烈士家乡正式命名为正红公社。2001年滨海县区划调整,由正红、獐沟、陈铸三个乡镇撤并成立新的正红镇,其出生地所属村、组分别被命名为正红村、正红组。

新四军军长陈毅在盐托子

1940年10月,由南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由北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会师。陈毅在盐城开始了1940年10月至1942年12月两年多的战斗生涯。

“今天新四军军部的恢复,是直接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前途……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定有把握打倒亲日派、反共顽固派……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1941年1月25日,时任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在新四军重建军部大会上的讲话慷慨激昂。

在新四军纪念馆,珍藏着一张陈毅一家的珍贵合影。照片中,襁褓中的婴儿吮着手指,陈毅和妻子深情地凝视着孩子。照片中的孩子正是“陈毅托子”故事中的小孩。当时陈毅虽然是新四军军长,但为了抗战,他还是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了盐城百姓。

所托之人邹鲁山也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曾赴沪战斗。邹鲁山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获文学学士,为教育救国赴上海一所高中任教。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他愤然还乡,弃笔从戎,组织乡邻武装抗日。1940年新四军来到盐阜地区后,陈毅与邹鲁山结下深厚的友谊。1942年12月25日,陈毅率新四军挥师淮南,为便于行军打仗,忍痛将出生不久的儿子托付给邹鲁山。半年后,陈毅派人接回孩子,这个孩子,也因出生于江苏被取名“昊苏”。

陈毅在盐城的佳话故事在盐阜地区老百姓的心中早已留下烙印。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成立,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也时刻关心苏北盐阜老区的发展。位于盐城大丰“上海飞地”的诞生,正源于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对老区的念念不忘和眷恋之情。

阿英与子钱毅战斗在盐城

1942年,著名文学家阿英率领全家乘船离开上海,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苏北盐阜区艰苦战斗近5年。在最困难的岁月里,他与盐阜人民同舟共济,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写的《敌后日记》上下两册,80多万字,翔实记录了他在苏北敌后的战斗生活,为研究苏北革命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苏北根据地战斗的岁月里,阿英痛失爱子钱毅。钱毅16岁跟随父亲阿英从上海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曾经担任《盐阜大众》报副主编,22岁时作为战地记者牺牲在苏北,成为烈士。

抗战初期,钱毅在上海读书,同时参加抗日活动,曾主演《高尔基童年》等话剧。后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当文工团员。1944年7月,钱毅调《盐阜大众》报担任编辑。不久,又担任报社副主编和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

采访中,他虚心向群众学习,在认真实践和钻研“文化大众化”这一课题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简洁、纯朴、生动的语言特点。他采写的大量充满战斗气息、贴近群众的新闻、通讯、墙头诗和小故事,用事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民的优秀品质,在报纸上刊登后,迅速在军民中广为流传。

1947年4月,他作为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在苏北淮安县石塘区采访时被国民党军队俘获。几天以后,年仅22岁的钱毅被敌人残酷地杀害。“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这是黄克诚将军为纪念钱毅烈士写下的题词。

战火连天,峥嵘岁月,盐城与上海两座城市有着深厚的红色血脉联系,两地的爱国战士挥洒热血,团结一心,夺取胜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