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医务人员在武汉方舱医院前为自己和同伴加油
◆12月22日,巴西科研人员正在工作 本版图片 新华社 发
本报记者 杨一帆
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辞旧迎新之际,新一波疫情来势汹汹,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8000万,累计病亡超过170万。这个新年必定以独特的方式让人铭记。
回望来路,人类本有许多机会防控疫情的蔓延。但在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反智主义、霸权主义等“杂音”冲击下,人们长久期待的团结一致、齐心抗疫步履维艰,反倒是“甩锅论”、阴谋论大行其道。
所幸,这场全球病毒阻击战让国际社会意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人们更加真切地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我们携手合作,才能迎来最终光明。
暂停与转型
这一年,一些镜头定格成惨痛的黑色记忆。
“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疫情的失控,把日本政府的应对问题暴露无遗;印度数百万农民返乡的大迁移,向世界残酷地展现了疫情对经济与民生的毁灭性打击;欧洲数次沦为疫情震中,许多年轻人却不以为意,频频以“自由”为名干扰抗疫;美国特朗普政府频频“甩锅”,退出世卫组织,还“劫掠”别国医疗物资……
人类并不缺乏同大流行疾病抗争的历史与经验。14世纪中叶,有“黑死病”之称的鼠疫肆虐欧亚大陆,造成欧洲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人类借此了解到隔离与检疫的重要性。20世纪初,一战后暴发的西班牙流感令全球数千万人丧命,但人类也认知到建立普惠的公共卫生系统的必要。
遗憾的是,在知识与技术发达的21世纪,虽有前人教训,悲剧却再一次上演。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没有谁能够确保幸免,哪怕是政要显贵。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到法国总统马克龙,从英国首相约翰逊到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英国王储查尔斯、巴西总统博索纳罗、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等数十位政要中招。此外,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特斯拉CEO马斯克、好莱坞影星巨石强森、宝莱坞影星阿米塔巴昌、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足球界的C罗等球星一概未能幸免……
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或取消或延迟,或转至线上进行。备受关注的东京奥运会在几经摇摆后,最终被迫推迟一年;本有希望为主要国家领导人面对面增进交流、携手抗疫搭建舞台的G20峰会,也只能转移至线上举行;至于香格里拉对话会等有利于缓和地区紧张局势、促进对话的定期交流机制则被取消。
多国经济被迫暂时停摆,全球经贸活动急剧衰落。据世界银行预估,今年世界贸易额将下跌13%至32%,幅度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防疫情与保经济之间怎样保持平衡,防控常态化怎样做得更好,考验着各国治理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疫情也催生了新的事物和新的可能。孩子们开启网课模式、成年人远程办公……各种新技术不仅助力抗疫,也促进疫情期间人们“云上”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这一年,世界并未休眠,文明交往并未阻断。“云外交”催生新联动,大危机促成新合作。国际格局演进提速换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科学与团结
这一年,“科学”和“团结”,面临前所未有的沉重考验。
两位传染病专家令人印象深刻。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家钟南山,另一位是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两位专家都年逾八旬,都是一样的德高望重,但遗憾的是,当钟南山在中国得到崇敬与信任时,福奇却一度在美国备受煎熬。在美国社交媒体上,针对福奇的诋毁随处可见。
福奇遭受的不公令人震惊。在人类不断向深空和深海发起探索的21世纪,科学精神本不该如此匮乏,尤其是在作为近代科技发源地的欧美国家。但事实恰恰相反。尽管在抗疫实践中,各国民众也逐渐接受了一系列科学防疫举措,但一些欧美民众对科学的不屑,尽数体现在他们对口罩与疫苗的看法上。
当欧洲今冬再次沦为疫情震中时,虽然多国政府再次出台严格的防疫禁令,人们看到的是几乎席卷欧洲的反口罩运动。参与者认为,口罩是政府偏袒大型医药企业的借口,是政府“剥夺公民自由”的象征,甚至鼓吹“拥抱和亲吻才是阻止病毒最好的武器”。美国特朗普政府为选举需要刻意淡化疫情,以不戴口罩迎合民粹。
疫情之下,担忧不等于反科学。当疫苗研发陆续取得突破、开始投入使用时,流言也伴随而来。荒唐至极的反智言论令人哭笑不得,“疫苗民族主义”的抬头更让人忧心。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制药技术占据优势,但这种优势在造福全人类之前,反而制约了国际抗疫的效率。
尽管世卫组织一再强调确保疫苗分配的公平性,但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仍争相与制药企业签订协议,争夺疫苗的优先供应。这种一味以“本国优先”为借口的单边主义行径正在助长恶性竞争,不仅忽视疫苗本身的公益性,也丝毫无益于人类“战疫”大局——如果只是富国接种疫苗,而较贫穷国家的人们难以获得疫苗,那么病毒的传播势必延续。
这些危机应该是对国际社会的一次有力警醒:团结与合作应该是成功“战疫”的前提,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全球化时代“独善其身”。唯有心存他国,心系全局,才能确保全球抗疫防线的完整与坚韧。
然而,人类期盼的团结与合作仍没有完全到来。虽然不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暖闻,但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作为最大发达国家的美国不断破坏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体系,在“美国优先”的掩饰下只谋一己私利。
更有甚者,作为团结前提的国际安全架构也不断受到挑战。美国退出《天空开放条约》,消极对待《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延长问题,耗巨资挑起新军备竞赛,大搞所谓“脱钩”和意识形态对抗,固执谋求稳固霸权。同时,中东地区因伊朗苏莱曼尼将军和首席核科学家之死再掀动荡,而纳卡战争隐喻的大国博弈、印巴交火代表的领土争端、埃塞俄比亚战乱折射的非洲之伤,都表明传统安全议题非但没有因严峻疫情而弱化,反而在矛盾激化后阻碍了国际“战疫”形成合力。
“我们不能与它(疫情)谈判,也不能闭上眼睛指望它消失。”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月9日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续会上致开幕辞时表示,“科学和团结……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危机与希望
这一年,人类与病毒的斗争仍未结束,但希望已在阵阵寒意中显现光亮。
人们同时越来越相信,“这将是历史上第一个可以控制的大流行病”。原因有三:在第一时间对疫情及病毒有了科学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有效防控措施;药物和疫苗科研攻关迅速推进,尤其是疫苗研发进展顺利,让人开始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
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次生危机在残酷考问人类社会的同时,也促成对制度成见的涤荡,对治理体系的反思。
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取得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化身国际“战疫”的“工厂”,主动担当了向世界供应抗疫物资的重任。据联合国统计,在各国进口的个人防护用品中,中国产品所占份额从1月的不到六成升至5月的八成以上。中国生产的疫苗也收获多国信任,已经在阿联酋、埃及、巴西、印尼等国正式投入使用。同时,中国抗疫的智慧与成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赞赏与肯定。在墨西哥,政府效仿中国“健康码”等举措,通过数字技术密切追踪疑似病例,防控疫情。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称赞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的有效举措,值得欧盟研究与学习。
“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我们更要把准方向……”在11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阐释。而国际社会一年以来的“战疫”实践,也尽显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担当与远见。
目前,新一波疫情正在凶猛反扑,人类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强调科学精神与全球团结的重要性。任何心不往一处想、劲不往一处使的“小算盘”,最终只会损人害己。
因为各国命运相连,人们需要更加务实。务实意味着实事求是。疫情带来的危机,让西方社会自冷战结束后形成的自大与傲慢暴露无遗。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冠病毒,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为人类战“疫”增强了信心。
因为人类命运与共,人们需要更有胸襟。胸襟意味着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局限,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避免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立。主要大国应当发挥表率作用,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新年即将到来,战疫大业是在旧路上挣扎沉沦,还是在新路上力挽狂澜,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痛定思痛,当机立断,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与敢为人先的使命感作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