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疫情冲击国际政治经济 全球治理经历罕见大考
第20/21版:新民环球年终特刊 2020-12-31

疫情冲击国际政治经济 全球治理经历罕见大考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名妇女站在关门歇业的商店门前 本版图片GJ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讲话

国际格局演变 中西分化加速

国际格局是由主要大国用GDP、大炮和外交文件来划定的,但疫情影响了所有这些。“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格局”可能成为今后国际关系分析中的常用语,一个特征已经清晰可见,那就是分化。

主要国家之间实力分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中美实力进一步接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1.9%,明年预计增长8.2%。美国2020年经济增长-4.3%,2021年预计为3.1%。2019年中国GDP为14.343万亿美元,美国21.428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66.94%。2020年两国GDP分别为14.616万亿和20.507万亿美元,中国上升至美国的71.27%。2021年预计两国GDP分别为15.815万亿和21.143万亿美元,中国继续上升至美国的74.80%。

除了这些数据外,“十四五”计划的启动、庞大的国内市场、抗击疫情锤炼出来的治理能力提升与凝聚起来的民族团结精神,都使得中国未来呈现出更大的韧性与继续增长的潜力。反观美国,由于全球产业分工趋势不可逆转,加上国内政治持续极化,除非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中再一次独得重大先机,国力很难再次出现爆发性增长。

其他国家表现各异,实力增长呈分化之势。同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发达经济体中,欧元区受打击比美国重(2020年衰退8.3%),但恢复可能比美国快(2021年增长率预计5.2%)。新兴经济体受打击比发达经济体轻,但近年的经济明星印度受打击最重,预计今年经济萎缩10.3%。

疫情不可能改变国家之间实力对比,但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西分化、新兴经济体分化趋势。

中美对待彼此政策分化

如果说实力分化对未来国际格局产生的是深远影响,那么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疯狂政策则对当前中美关系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由于抗疫失败,特朗普连任受挫,将怨气发泄到中国身上,妄称“中国病毒”,大肆抹黑中国抗疫成绩。为了炒作对华强硬态度,特朗普政府屡屡对台售武,派出高官访台,甚至违背市场经济准则试图强买Tiktok,还对中国香港、新疆等议题表示“关切”。尤其是,特朗普一反离任政府不出台重大决策的传统,频频在对华关系上补刀。动作之频密,态度之癫狂,在历任美国总统中无出其右。

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击,中国始终保持理性对待、必要反制的方针。从策略上看,这避免了随美起舞与双边脱钩,那样才正中美国下怀。从战略上看,这反映了中国的长远谋略与大国气度,也摆脱了美国思维中的零和定势。

可以料见,未来中美关系中,一方坚持合作一方主动对抗的政策分化,大概率地仍将持续。

国际组织地区合作分化

面对疫情冲击,一些国际组织失能加剧,主要原因是美国作祟。另外,国际组织本身权威、资源有限,也决定了在世界危机时刻的边缘地位。

在欧洲,英国终于在“脱欧”过渡期即将过完之际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对英国首相约翰逊来说,是英国“重新掌控自己的法律和命运”。但对整个欧洲来说,无疑是地区合作一次“倒车”。

相反,一向艰难的东亚合作迎来一丝曙光。经历多年谈判后,东盟与其伙伴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终于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不只是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的胜利,更是东亚推进团结互助、地区治理的实际行动。

关键在于摆脱“政治病毒”

疫情对国际格局的分化影响仍在变动之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如何变化,未来的世界能否弥合分歧、摆脱对抗,关键还是在于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如何对待彼此。真正可怕的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特朗普政府代表的“政治病毒”。

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国际格局能否发展出一个合作的架构,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美国新政府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摆脱特朗普政府“政治病毒”影响的程度。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李开盛

世界经济衰退

中国成为亮点

2020年新冠疫情不断扩散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中国作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大幅度提升。

财政刺激未能缓解萎缩

今年美国经济预计将下降4%到5%,欧盟可能下降6%到7%,整个世界经济约下降4%以上。在此背景下,主要西方国家都采取了超历史水平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巨额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注入约3万亿美元基础货币,美国政府启动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欧盟各成员国财政刺激总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欧洲央行量化宽松规模也接近2万亿欧元。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巨额货币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市场恐慌,但并没有避免生产和流通停滞状态,经济仍然大幅度萎缩。

过多的货币暂时无法流入生产和流通领域,更多的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市,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美国股市在四次熔断后开始恢复,并在经济继续下滑的背景下屡创新高。欧洲股市下跌超过美国,反弹不如美国,但也先于实体经济上涨。主要货币汇率大幅度波动,美元在市场恐慌达到高潮时上涨,美元指数一度达到112点,随后一路下滑,在90到92点间徘徊。

与此相关的是资源性大宗商品,包括能源、金属、矿产品和农产品等基础性商品价格出现过山车式波动。石油价格一路下跌,甚至在美国原油期货市场出现负价格,给从事实体经济活动的企业带来困扰与风险。

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上,今年也出现很多新变化。大国博弈出现新的组合,美国大力推进五眼联盟、美日印澳联盟、印太战略,中俄合作更为紧密,欧盟对外战略发生调整,英国“脱欧”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出现新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欧盟-日本、欧盟-越南、非洲自由贸易区等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长期影响。

发达国家复苏或在后年

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不断推广,疫情将逐渐得到控制,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由于2020年基数较低,明年可能有个不错的同比增长率,经合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都是4.2%。但是,发达国家真正的复苏可能要延缓到2022年。疫情对西方经济的冲击在明年上半年仍将存在,疫苗接种的效果要到明年下半年才会明显显现,经济真正复苏可能要到明年第三季度。

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启动新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是确定的事件,对美国经济会有一定好处。但是美国政府债务不断迅速增高,如果再次启动大规模刺激,政府负债率将突破140%。这将给美元带来巨大市场压力,并且可能引发资金外流,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引爆美国经济风险点的导火索,可能是拜登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甚至是年度预算计划在国会党争中搁浅,政府预算开支无着落而“停摆”。

欧洲经济的风险在于南欧国家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一面是经济下滑幅度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另一面是政府开支不断增加,负债率攀升。2020年上半年意大利经济同比下降11.89%,第二季度同比下降18%,远远高于欧盟平均的14%。意大利政府6月底负债占GDP比例达149.4%,比2019年底上升14.7个百分点,预计到年底将高达160%。西班牙经济下滑超过意大利,前三季度下降11.4%,第二季度同比跌幅达21.5%,6月底政府负债率110%。希腊是欧债危机的燃爆点,至今没有走出真正的危机,第二季度经济下滑15%,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从2019年底的176.6%升至2020年6月底的187.4%。如果不是欧洲央行拓展职能搞大规模量化宽松,这些国家可能会陷入再一次主权债务危机。

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的金融市场基础本就存在严重问题,银行坏账率一直较高,靠政府救助在维持。政府债务不断飙升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坏账问题再在经济衰退下恶化,就可能导致外部投机资金在某个特定时点进行攻击,从而引发欧洲金融市场动荡和危机。

中国贡献将大幅度提升

中国有效地管控疫情,第二季度便恢复了经济增长,同比达3.2%,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在3%左右,成为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大幅度提升。

为了应对国内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和外部缓解变化的冲击,党中央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未来中国将深化国内各领域改革,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释放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活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构建制度型对外开放经济体制,集聚全球创新性生产要素,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的现代经济体制转型。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年份,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重回快速增长轨道,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徐明棋

民粹主义猖獗 考验政治韧性

新冠疫情影响的范围深入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世界政治会因此改变多少?可以主要从两方面观察:

民粹主义浪潮火上浇油

早在疫情暴发前,由于全球化经济收益被精英阶层垄断,甚至发达国家中产阶级都感觉自己成为“失败者”,民粹主义潮流在美欧涌现,并成为推动特朗普这样非传统政治人物上台的深层次原因。随着疫情蔓延及其影响深化,民粹主义可能获得更多动力。

一是抗疫失败促使许多国家的政客寻求替罪羊。当然这些政治抹黑经不过科学检验,因此就必须诉诸民粹主义方式:重复添油加醋的谎言,煽动支持者的情绪,甚至采取政治宣示(如美国退出世卫组织)。

二是疫情可能引发持久的经济衰退,加剧政治分裂和两极分化,为民粹主义提供土壤。随着疫情延续,越来越多国家、政党及政客可能把疫情当作捍卫自己、攻击对手的工具。

美国已在这方面做了危险的演示。特朗普在国内指责顶级卫生专家,在国外抹黑中国,虽然连任失败,但获得了7000多万选民票支持,在美国大选历史上仅次于这次胜选的拜登。拜登很可能不会再贩卖民粹主义,但也没有办法把它从美国的政治仓库中扫地出门。

发展道路之争再成主流

近年中美实力日益接近,虽然美国仍在所谓民主、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但再天真的中国人也都明白,美国口头上喊着要人权,实际上想的还是权力,即致力于打压中国崛起。

当疫情席卷所有国家时,一场国家治理能力的比赛在无形中展开。中国以较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并率先恢复经济增长,本应得到世界的认可与称赞。但美国皮犹中心调查显示,西方国家对华负面看法不降反升。

是西方没看到中国抗疫成果吗?不是,恰恰是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道路在应对危机时体现出更多优势。他们不愿肯定中国的做法,甚至不愿相信中国疫情控制得如此之好。

对西方来说,疫情可能是一个提醒,提醒他们还有一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式,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可能表现得更好。中国传统是和而不同,中国政府强调不同制度和平共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但是,西方国家既期待西式民主一统天下,又无法相信另一种优势文明竟然没有一统天下的想法。因此,在中国以为世界应该摆脱冷战思维、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时,疫情却可能促使西方重新在意识形态上敲起警钟。

未来在于世界政治韧性

尽管疫情冲击下的世界政治暗流涌动,但历史并未进入拐点。民粹主义尚在国家筑就的体制高墙控制内,断言中西方会进入意识形态对抗也为时过早。萌芽是否终成毒草,暗流是否终成恶潮,取决于如下因素:

一是疫情发展及其对各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程度。如果各国经济受到疫情持久拖累,国内国际政治生态必将发生更大变化,民粹主义与意识对抗也就更有可能。反之,如果疫情能够逐步得到控制,国内国际政治的变化就只是局部、暂时的,不会成为持久的病症。

二是各国政治制度及国际治理架构的效率与韧性。抗疫长期化后,各国政府很容易陷入“抗疫疲劳”,民众也可能失去对政府的信任,这些都是助长民粹主义的因素。在国际层面,大国尤其是中美间的协调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中美互动,决定的是整个世界政治。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李开盛

全球治理受挫 各国雄心犹在

2020年,一些关键的全球治理进程因为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或停顿或推迟。但是,一些关键的全球治理进程也以新的方式在继续。

世界面临多重挑战

3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新冠疫情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支持二十国集团(G20)举行紧急峰会。

G20及时启动“危机应对”机制,轮值主席国沙特3月26日召集“应对新冠疫情特别峰会”,包括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卫生部长等在内的一系列G20部长级会议,都在线上举行。11月21日,G20领导人第15次峰会在线上举行,发表了《利亚德峰会领导人宣言》:“新冠病毒大流行及其对生命健康、民生与经济造成的空前影响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暴露出我们在疫情防范应对方面的脆弱性,突显了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9月21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成立75周年大会,各国政要在线远程出席。古特雷斯在致辞中指出,除了疫情,世界面临多重挑战,但是,“多边办法屈指可数”,75周年是“深刻反思”契机,唯有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他强调,国家主权作为《联合国宪章》一大支柱,必须与国际合作齐头并进,“没有人希望有一个世界政府,但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改善全球治理”。

合作受阻步履蹒跚

新冠病毒大流行暴露了全球治理进程中的深层问题,但其实,全球治理在疫情前已步履蹒跚。

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为例。2019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但未就关键的《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达成共识,而这本来是大会的核心任务。

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全球气候治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巴黎协定》。尽管制定了路线图,协定落实进展有限,最大打击就是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协定。

英国前首相布朗12月9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亚投行联合举行的一场重要活动中,对国际合作的现状深表担心,“在国际层面,对这场全球危机的应对是史无前例地糟糕”。作为前财长和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英国首相,布朗认为,“我们没有看到货币和财政政策上的合作,各国未能在全球健康事务上团结起来,而是充斥着民族主义、保护主义、仇外主义和孤立主义。”

愈加严重的疫情,本来要求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然而,疫情期间大国冲突愈演愈烈,大国合作受阻,“去全球化”“新冷战”和“战略竞争”反而加剧,弱化了现有全球治理对危机的回应。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核心世卫组织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式退出世卫组织,与全球合作背道而驰的“疫苗民族主义”兴起。

主要势头得到维护

令人鼓舞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治理等主要的全球治理势头得到维护或保持。12月12日,在《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联合国与英法两国联合在线举办“气候雄心峰会”,敦促世界各国宣布国家进入长期“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各国实现碳中和为止。

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这次简短的在线峰会以行动为导向,为的是展示各国新的气候承诺。约翰逊宣布英国将终止对海外化石燃料项目的直接支持,并公布了新的减排目标。

“气候雄心峰会”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庄严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公布了中国落实《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新措施。此前,习近平9月22日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首次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全球行动仍在继续

此外,世卫组织5月成功举行第73届世卫大会,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一旦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疫情期间,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除了坚持指导和积极协调应对新冠疫情,世卫组织是“新冠疫苗实施计划”的主要发起方之一。该计划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推动疫苗分配的国际合作机制,近1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也在10月8日正式加入。

未来的G20仍将以“危机应对”为主。12月1日,意大利总理孔特宣布意大利开始担任G20轮值主席,将在罗马举行2021年峰会。“条条大路通罗马”,世界期待G20罗马峰会。

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则宣布,美国将重返多边主义、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进程,包括重返世卫组织和《巴黎协定》。

新冠疫情前所未有地“测试”了现存的全球治理,各国和国际组织都经历了这场“大考”。全球治理雄心犹在,行动仍在继续。

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 庞中英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