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最可以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如果把人类的优秀文学作品比作一个珍宝库,那么,中国的古典诗词,就是这宝库中的钻石极品。
当今的中国人,读古诗,背古诗,朗诵古诗,几乎是全民的行为。李白杜甫苏轼的影响,在中国大过任何一位现代诗人。当代的中国诗人,也没有抛弃古人的诗韵,还有数不清的人在写古体诗。我的文友中,就有几位热衷旧体诗词写作,而且成就斐然。陈洪法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陈洪法先生和我是同乡。他从小就喜欢读古诗,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唐诗宋词成为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年之后,他开始写作旧体诗,在写作中得到快乐,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动力。我认识他,是因为他写的诗。他喜欢收藏奇石,让人惊叹的是,他居然为每一块喜欢的奇石创作了旧体诗。他写旧体诗,不卖弄噱头,而是用古人创造的形式写他熟悉的日常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他的诗并不受严谨格律束缚,而是率性而作,平实质朴的文字,贴近生活的情境,使他的古体诗有了时代的新意。他在诗中回溯往昔,那些艰困的日子在诗中化为一声含笑的叹息,如《破屋有栖》:“嫦娥天眼望,夜半探情郎。疑是东方晓,床前铺满霜。”离乡创业,他也常有游子思乡的惆怅,如《重阳得句》:“薄雾压山沟,霜煎小草头。流星回故地,似箭射乡愁。”虽然身居都市,但他怀念乡村的生活,诗中写过年的情景,是不同时代中相似的记忆:“除夕无眠夜,烟花喜气扬。儿孙欢聚里,老子拥三堂。”人间亲情是他诗词写作的重要主题,他多次在诗中写母亲,如《祭母》:“烛映灵台冷雨飞,萱堂从此聚无机,悲中涕泪呼慈母,膝下儿孙裹孝衣。十里亲常伸挚手,八方邻每助温饥……”丧母的悲情,在他的诗中表达得声泪俱下,是率真之作。
天下热衷写诗的人,怀着不同的目标,有人以诗抒情明志,有人以诗斗智炫才,有人以诗为文字游戏,娱乐而已。陈洪法沉醉于旧体诗的写作,为的是抒发来自生活的感受。他把写诗当做了一种生活方式,诗歌给他的回报是诗意盎然的人生情趣,是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面对着自然,即便是几声鸟鸣,也能撩动他的诗兴,他能在诗中和鸟对话。且看《点绛唇·人鸟问答》:“掀启窗帘,静观树上啾啾叫,问询鸣鸟,怎把清晨搅?浩荡春风,更比君行早……”人鸟对话的奇趣,只有在诗人的生活中才可能发生吧。(本文为《韵海弄潮》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