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师生和茅善玉及沪剧院青年演员合影
“今天来的都是自家人,我们就用上海话交流吧。”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的号召下,来自北京大学的师生纷纷调动起全身的沪语细胞,一句句宛如外国人说中文般的上海话发音,引起了大家一阵哄笑。日前在上海沪剧院新址举行的交流会,也是北大浦江协会上海行的最后一站,20多名北大学生跟着沪剧院的青年演员学了一学期的云端沪语课和沪剧课,终于从线上走到线下,和“上海的声音”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北京 重拾沪语文化
这次带队来沪的指导老师禹洁是上海人,到北京求学工作已有17载。对于沪剧,禹洁并不陌生,沪剧与北大的交流合作至今已经六年了。每年,茅善玉都会带领沪剧院把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带进北大校园。从《邓世昌》《雷雨》《敦煌女儿》,再到今年即将进京的《一号机密》,每一部都是沪剧院数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
在座的同学几乎都感受过沪剧在北大校园的影响力,据浦江协会会长黄子炎透露,每年协会的申请中,有四成来自非上海户籍的同学。这其中就包括来自安徽的张天齐,仍在北大读研的他,希望毕业后能来上海发展,提前学习沪语,是他希望更好融入这座城市的决心。他很认同青年沪剧演员徐祥的一句话,方言是城市最真诚的性格,了解一个城市的捷径就是讲它的方言。
光华管理学院的孟元琦虽然一家都是上海人,自己却是说普通话长大的,上了一学期的沪语课,家人都惊讶于她的变化。孟元琦感慨:“到了北京反而拾起了沪语。漂泊在外,用上海话互相问候一句‘侬上海宁啊’,特别亲切。”
回上海 感受海派魅力
去年,受疫情影响,沪剧院没有如期到北大演出。期间,茅善玉录制了“云赏戏”专题,向北大师生解读《敦煌女儿》《雷雨》两部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并与浦江协会合作开设“海派文化云课堂”,让喜欢上海、想了解海派文化的青年学生能在学习沪语、沪剧的过程中,探寻海派文化背后的风土民情、文化内涵。
日前的这场活动,也成了同学们的一次汇报演出。不少外地同学从最初一点都听不懂,到学会用上海闲话打招呼、嘎讪胡,偶尔还能吟吟诗,让大家眼前一亮。表演者朱辰宇先是和同学们合唱了沪剧选段《为你打开一扇窗》,喜爱上海说唱的他又来了一段沪语说唱《门》,节奏干脆利落,吐字清晰,全场的同学和茅善玉都忍不住为他鼓掌打拍子。
上学期教授沪语的青年演员丁叶波,成了同学们心中的“波波男神”,一段沪剧选段《春二三月草青青》让大家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了波波老师的实力唱功。徐祥一首改编自《灌篮高手》的沪语歌《直到世界的尽头》,更是点燃了这群95后、00后的热情。沪语小说《繁花》的朗诵部分,掀起了一番学术研讨,关于沪语的尖团音和声调,茅善玉给大家作了详细讲解。
茅善玉感慨:“活动人数虽然不多,但很开心,因为个个都是黑头发,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和‘胶原蛋白’。”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