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末起,席卷全球的芯片慌,为汽车业蒙上一层阴影。进入2021年后,被“缺芯”卡脖子的现状不仅没有缓解,大有蔓延之势,成为当前制约车市复苏的一大关键因素。面对芯片短缺,全球汽车业该如何应对?
重击车业“命门”
2月3日,通用汽车宣布,将关闭位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三家工厂,位于韩国的一家工厂产能也将减半。此前就有福特、戴姆勒、大众、丰田、日产、本田和现代等10家跨国车企宣布停产或减产,究其原因,均是芯片短缺所致。“缺芯”已演变成汽车业全球性危机。
反观国内,目前至少有6家车企因芯片供应不足缩减第一季度产量,合计在50万辆左右。1月份上汽大众暂停部分低端车型的生产,影响到一部分车辆的交付。长安汽车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出现短缺,预计一季度将继续延续。上汽通用五菱由于芯片断供已影响公司的正常产销。
芯片危机下,预计2021年全球范围将造成200万至450万辆汽车产量损失,相当于近十年以来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
“缺芯”原因多多
汽车芯片短缺之所以波及全球,一是由于疫情蔓延导致芯片行业对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方面的需求预测过于保守,对市场需求准备不足。再加上汽车行业恢复的速度快于预期,给供应链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5G的大规模商用,半导体芯片公司纷纷将生产重心转向了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而当汽车制造商陆续开始复产复工后,半导体芯片却无法及时提供充足的供应。
三是在新冠状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下,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出现供给失衡的情况,加上意法半导体公司罢工等多重因素,造成全球芯片市场缺货严重。
四是随着时代发展,汽车芯片使用量呈现爆发式上升,使芯片产业的供需矛盾变得尖锐。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车用芯片严重依赖欧美进口高达90%以上。有消息称,欧美政府正在起草一份方案报告,美国将与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商联合停止向中国汽车厂家提供芯片,如果一旦实施,中国汽车将进入大面积停产状态。
车企多管齐下
当前,国内车企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合理安排生产节奏,调整备货周期,增加供应商选择,优化供应链布局。如优先保证高端车型需求、缩减低端车型芯片用量;重新选择替代产品进行设计,在尽可能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部分修改设计,尽可能不停工。不过,国内汽车行业遭遇的“缺芯”危机,暴露出我国汽车产业链存在的不足,从源头上摆脱危机,发展自主芯片产业刻不容缓。
科技部、工信部大力支持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已成立,旨在加速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汽车芯片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赋能。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好势头:上汽与英飞凌合资成立汽车芯片公司;比亚迪正在加速拆分半导体公司上市;华为的车载自动驾驶、5G智能网联芯片及模块已经实现“上车”等,期盼有更多企业和机构加入这一发展行列。从长期看,中国汽车业如能在芯片上取得突破,并拥有完整产业链和一定规模产能,将为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