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今天迎来惊蛰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的开始。“惊蛰”二字,既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又代表了汉字的意境之美,述说着“春雷乍响,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给人无尽想象的空间。
二十四节气 惊蛰
3月5日16时54分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文 案/ 金旻矣 马丹 左妍
手 绘/ 邵晓艳
声声惊雷,大地回春。惊蛰来到时,春已不远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又被称为“启蛰”,有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越冬虫蚁苏醒的意思。不少人误认为,是雷声惊醒了地底的眠虫,然而,上海动物园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虫虫专家”都说,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真正使冬眠的虫子苏醒的,是气温的回升。因此,“惊而出走”改为“暖而出走”更合适。
惊蛰时分,虫子们吹响了从土里钻出的号角。在上海,能看到哪些虫呢?黄尖襟粉蝶算是一种,它是东亚的特有物种,上海城区内时常可见。黄钩蛱蝶也是一种,它们以成虫形式越冬,躲在墙壁缝隙或石头下面,此时也会出来晒晒太阳,但因为气温较低,还是会呈现呆呆的样子。池塘中,蛙类也随着天气变暖而活跃起来,开始交配、产卵。清亮的水池中,有时能看到很多黑黑的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卵了。此外,蝉、蜜蜂、螳螂、锹甲等,也都会在惊蛰后开始更多“露脸”。
惊蛰过,蛇出没。从冬眠中逐渐苏醒的蛇,会渐渐地活动开筋骨,中午或下午气候温暖时会出洞呼吸新鲜空气。刚刚出眠的蛇采食的主动性很差,有些动物园会对蛇进行人工填喂食物,帮助它们迅速恢复胃肠功能,引导蛇自己采食。不过,刚结束冬眠的蛇一整个冬天都没使用过自己的毒液,浓缩的毒液毒性会大一些,去野外踏青可得万分小心。
春雷响,万物长。在一年最美的时节,不妨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吧。
初雷多在3月
近日的上海气温正在气象意义入春的达标线上反复“试探”,春天越来越近了,而初雷也在不远处。
通常,上海的初雷、入春就发生在惊蛰时节。以徐家汇站为例,上海全年各月份均可能出现雷电情况,其中11月至次年2月发生较少,3月起有增多趋势,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7月~8月。常年平均初雷日在3月中旬。
为何初雷容易在惊蛰现身?对上海而言,这个节气大多处于冬末春初的季节转换阶段,此时,雷声初显,和大地湿度的逐渐增高促使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或北上的暖湿气团活动过于强烈、频繁有关。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桃花盛开,朵朵娇艳。二候仓庚鸣:黄鹂感受到春的气息,发出悦耳的鸣叫声,以此寻找伴侣。三候鹰化为鸠:古人认为,惊蛰时,鹰会变化为布谷鸟,而实际上是,鹰躲起来繁殖,布谷鸟活跃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衣食有讲究
惊蛰至,世间阳气上升,天气开始回暖。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俞捷医师说,虽然已是三月,但仍不可肆意减衣。此时气温仍有小幅波动,往往会出现“倒春寒”。所以应随气温增减衣物,外出仍应着外套,外套不用太厚,但必须防风,待室内或中午时脱去外套,避免大汗。另外,在运动的时候,同样要注意增减衣物。尚未出汗前,可适当脱衣,避免汗流浃背;运动完在身体感到冷之前,就应添衣保暖。
惊蛰之后,人体代谢逐渐增强,正是增加运动量的好时候。建议的运动有踏青、慢跑等。由于气温还不算太高,不建议剧烈运动和晨练。另外,饮食讲究“少酸增甘”。可以多吃甘味食物,比如荠菜、菠菜、山药、香椿、春茶等,平衡肝火。
今天,你吃梨了吗?
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还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有润肺健脾、利咽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