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凤在中福会少年宫的雷锋像前,追忆往事
1963年2月28日,《新民晚报》报道雷锋生前战友介绍雷锋事迹的报告会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昨天下午,一位身穿军装的老人来到位于延安西路上的中福会少年宫。在院内的一棵柳树旁,他边擦拭着一尊雷锋塑像,边喃喃自语道:“老战友,我来看你了。”58年前,作为雷锋曾经的班长,他来到上海宣讲雷锋精神时亲手种下了这棵树。如今小树苗已然长成参天大树,而雷锋精神也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
“班长,我到八班来了,请您多多帮助。”84岁的刘景凤还记得第一次与雷锋见面时的情景,抬头只见一位帅气小伙儿正笑着向他报到。当时刘景凤并不知道,眼前这位年轻的士兵日后将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但作为班长,他很快就发现了雷锋的过人之处。
“雷锋学习驾驶很刻苦,经常给自己加码,但又时常把实操机会让给战友,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开过拖拉机,算是有点基础,其他战友更需要练习。”刘景凤说,雷锋对自己要求极高,有时近乎苛刻,但对他人却宽容仗义,他并不是一个完人,却能时刻用坚定、热情、乐观的人格魅力来影响身边人。
几个月相处下来,刘景凤就觉得雷锋日后一定能大放异彩。可不料分别仅一年,就听到了雷锋意外去世的消息。回想起曾经相处的一幕幕,刘景凤心绪难平,写了一篇追忆战友的小文向《人民前线报》投稿,也因此入选宣讲雷锋事迹报告团,在上海、南京等地先后举行了300多场宣讲会。
1963年3月1日,在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前夕,刘景凤来到上海中福会少年宫向600多位少先队员、辅导员讲述雷锋的故事,并种下一松一柳两棵树苗。“松、柳都是雷锋最喜欢的树,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要像松树那样不怕风吹雨打,严寒冰雪四季常青;也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都能活,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
一转眼58年过去了,松树在2005年毁于台风,而柳树还在,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边上也竖起了全新的雷锋塑像,激励着一代代的青年学习雷锋精神。而刘景凤多年来也有一个心愿,想回上海看看当年为纪念战友而种下的树。
昨天,在上海雷锋文物史料收藏家冯建忠的陪伴下,刘景凤终于圆梦。来到上海后他直奔中福会少年宫,可到了树前老人却说,和记忆完全对不上了,除了少年宫的大楼之外,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变了。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门前的延安路高架车水马龙;四周都是直入云霄的摩天大楼。
“不管怎么变,雷锋精神一直都在。”刘景凤说,上海是全国最早大规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城市之一,58年前他的报告会在上海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而现在雷锋精神已经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始终可以找到与之共鸣的理由,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人,雷锋精神的内涵一直在丰富,就像这棵柳树一样,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