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以平
今年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70周年,我由于父亲与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关系,有幸作为家属代表,参加了该馆70周年纪念活动。
回想父亲一生所做的事业,源于新兴木刻运动,并为之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36年,中华民族正处于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但是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倡导和扶持下,像野火一样燃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父亲放弃了当时让他着迷的漫画,改学木刻,以木刻刀为武器,满腔热忱地投身到抗日宣传中去。他虽然没有直接聆听过鲁迅先生的教诲,但他以实际行动献身于中国新兴版画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
1946年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下文简称“全木协”)成立于上海,父亲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并驻会办公。这一年,“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在“全木协”筹备下隆重举行,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展出期间,鲁迅夫人许广平前来观展,并与木刻作者亲切交谈。预展当天下午,青年木刻家20余人前往虹桥万国公墓,祭扫鲁迅先生墓地,父亲代表“全木协”向导师鲁迅先生敬献花篮。
上世纪三十年代,冯雪峰受毛泽东的委托,成为中共中央与鲁迅先生之间的秘密联络人,鲁迅先生逝世后,冯雪峰便与鲁迅夫人许广平联系。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破裂使形势越来越恶化,许广平先生的许多社会活动受到当局的限制和监视,这时需要一位既能在冯雪峰与许广平之间联络,又能帮助许先生做些工作的人。经“全木协”负责人李桦和野夫的推举,1947年初春,父亲便代表该协会协助许广平先生做社会联系工作。他们之间的一些工作和事务上的联系,都由我父亲跑腿。就这样,许广平与我父亲之间就有了很多的交往与接触。那一段时间,许先生正在编撰《鲁迅画传》,除了与冯雪峰的联系之外,父亲还协助许广平查找资料,并代为设计封面及内文版式划样等,再到《前线日报》社联系制版等事务。
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定居北京,但与我父亲还长时间保持着联系,并有书信往来。
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之下,从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一门艺术能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形成一种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运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近代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这也印证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1952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建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从那时起,父亲与上海鲁迅纪念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也创作了不少有关鲁迅题材的作品。
上海是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的发源地。作为一个版画界的老兵,父亲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每逢新兴版画导师鲁迅先生重大的生日或忌日时,我们都会以崇敬的感情做一点与鲁迅先生有密切联系的事,来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
父亲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出版了不少有关版画方面的书籍,以及鲁迅小说木刻连环画:如赵延年的《阿Q正传》;张怀江的《狂人日记》;赵宗藻的《在酒楼上》,还有盛增祥为柔石(“左联”五烈士之一)的《为奴隶的母亲》所作的连环木刻等。
父亲与纪念馆有着多次合作,原鲁迅纪念馆老馆长凌月麟回忆:“1961年他刚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就同意出版由我馆编辑、陈毅题签、郭沫若作序的《鲁迅诗稿》,任职期间又为它的多次印刷与改版,开启了绿灯。《鲁迅诗稿》系宣纸线装本,为我馆第一本公开出版物。它于62年再版,63年三版,81年又出增订本,91年改出道林纸增订改版本,均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杨可扬对我馆的关心与支持,表现了他无比热爱、崇敬鲁迅和竭力宣传、弘扬鲁迅的高尚精神。”
80年代中期,国家文物局为落实唐弢等政协委员关于出版鲁迅汉画像拓片及辑校古籍手稿事宜的提案,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古籍出版社和北京鲁迅博物馆来办,于是父亲作为上海方面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北京会议。最后具体落实到由上海人美社负责出版。
为落实工作进度,父亲与上海鲁迅纪念馆有过多次联系。交谈内容主要涉及该书的装帧设计、制版印刷及购书费用等问题。在大家的共同辛勤努力下,《鲁迅藏汉画像》第一集和第二集,分别在1986年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和1991年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前夕出版发行。出版后备受推崇,不久便告售罄。
1991年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上海鲁迅纪念馆和江苏古籍出版社通力合作,把鲁迅先生收藏的近2000幅青年木刻家的木刻作品,编选名为《版画纪程——鲁迅藏中国现代木刻全集》。父亲作为编委之一,参与了具体的选编工作。
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和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50周年,我父亲曾与李桦多次通信,创意编辑出版一部回顾总结性的大型画集,定名《中国新兴版画50年选集》。1979年12月,《中国新兴版画50年选集》第一次编委会在上海召开,编委会成员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中国新兴版画界最有权威的版画家们组成的。他们来上海后,即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时任馆长凌月麟先生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作为接待人员,有幸见到这些德高望重的版画家……经过杨可扬等人近2年时间的编选,1981年9月《中国新兴版画50年选集》由上海人美如期出版。此书为12开大型画集,分上、下两册,内收中国新兴木刻家242人、438件作品,反映了中国新兴版画5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对版画艺术今后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它的问世被誉为是中国新兴版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父亲对自己的工作以及艺术上的成就极其低调,作为子女的我也是从别人的叙述中逐渐了解了父亲。上海鲁迅纪念馆内设立的《杨可扬专库》让我对父亲的一生以及他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千丝万缕的关联有了更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