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剑拔弩张,欧盟还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吗? 大变局时代中国与中东关系再提升
第23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1-04-01

剑拔弩张,欧盟还是我们的战略伙伴吗?

丁纯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教授

最近,中欧关系再起波澜。欧盟罕见地对我国个人与实体进行制裁,遭到我国迅速反制。欧洲议会中的部分政治势力鼓噪,要将中国解除制裁作为开启中欧投资协定审议的条件,中欧关系似乎显现出罕见的“剑拔弩张”之态。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何处去?中欧经贸合作是否能够继续健康发展?一时间众说纷纭,担忧甚嚣尘上。

制裁并非仓促之举

详究欧盟对华制裁的动因,不难看出此次制裁并非仓促之举,而是“如约而至”。

其一,作为典型的民主党建制派,拜登政府试图联合盟友制华、再打人权牌,欧盟适时递上“投名状”。其二,欧盟内部敌华、疑华势力屡屡作祟,在成员国和欧盟层面推波助澜,质疑新疆人权问题的声音在欧盟再次泛起。其三,欧盟2020年通过欧版马格尼茨基法案——“全球人权制裁机制”,祭出了和美国近似的人权工具,如期于2021年第一季度发布针对中、俄等多国的制裁名单,还与英、美协调了制裁步调。

由此看来,此次制裁并不是中欧关系大潮中一个突兀的激浪。

中欧关系新态势?

从欧盟2006年对华蜜月期结束,到2019年将中国定义为“体制性对手”,再到30年来首次对华制裁,背后是欧方日益显现的对中国迅速崛起事实和模式、中欧实力对比快速变化的心理不适应与心态不平衡。

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单一经济体、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优异成绩,与欧盟的欧债、民粹、“脱欧”危机此起彼伏,内部异质性日益凸显,抗疫表现不尽人意形成鲜明对比。在中欧实力对比明显变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欧盟自知演变中国制度近无可能、强力对抗中国力有不逮,聚焦意识形态、占据道德制高点、配合美国人权外交几成最大的公约数。

同时,欧盟并未放弃维持和发展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寻求全球治理合作。中欧关系正显现出一种经济上竞合兼备、国际治理上谋求合作、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针锋斗争,趋于中欧版“政冷经热”的新常态。

即使在堪称中欧关系“压舱石”的经贸领域,双方也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与从前相比,当今的欧盟面临着内外变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不再坚如磐石、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与日俱增、全球经济治理有待改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浪潮扑面而来,又兼英国离去、疫情冲击,欧盟正竭力进行内部调整与统合,强化竞争力。

欧盟坚持“战略自主”,完善单一市场,发展绿色和数字经济的步伐并未因疫情出现反复,随着复苏基金的落实,甚至可能有加快之势。须注意,欧盟还实施投资审核框架、补贴白皮书、推出数字法案,完善产业政策,还出现了强化供应链、强化企业环境和人权义务的声音。

有关《供应链法》建议,正在德国和欧盟层面赢得回应,释放出价值观将更加融入经济活动的信号。

或许以后欧盟对华经贸关系中,经济利益与政治价值之间的界限将不会像过往那么清晰可辨。

未来继续求同存异

然而,中欧关系的基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欧没有地缘政治的根本冲突,经贸关系仍还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只是欧盟日益成为我国“吵闹的伙伴”。

应当看到,欧盟在对华关系中没有维系霸权的执念和单边主义的负担,也难以割舍中国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全球治理的助力,即便在对华制裁中欧盟也有所忌惮和权衡。客观地说,欧盟早在特朗普之前美重返亚太时就意识到美欧利益的分野与关系的结构性疏离,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日前美国总统拜登也参与的欧盟峰会所指出的,欧盟对华政策与美国并不一致。

总体上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欧盟并非中国的战略对手,而是应当继续求同存异的战略伙伴。中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主基调,同时“不接受人权‘教师爷’”,对欧方罔顾事实的无理制裁坚决反制。

我们期待欧盟处理好疫情防控、经济复苏的挑战和德、法大选等变数,继续坚持“战略自主”,不屈服美国的胁迫,尊重中国核心利益,推动经贸合作尤其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落地,共同推动中欧关系继续健康发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